一、血常规化检
项目
正常值
简要临床意义
白细胞(WBC)
成人(4.0~10.0)×109/L
儿(15.0~20.0)×109/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红细胞(RBC)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儿(6.0~7.0)×1012/L
升高:常见于身体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多见于各种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HG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儿170~200g/L
同上
血小板(PLT)
(100~300)×109/L
升高: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淋巴细胞(%LYM)
20%-40%
升高: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降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中间细胞(%MON)
中间粒细胞(%GRA)
(50-70)%
升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粒细胞
0.005--0.03(0.5--3%)
升高: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粒细胞
0.00--0.0075(0--0.75%)
单核细胞
0.01--0.08(1--8%)
升高: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0.05--0.30)×109/L(50--300/ul)
红细胞压积(HCT)
男0.40-0.50L/L
女0.37~0.48L/L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0-100fL
网织红细胞数
0.005--0.015(0.5--1.5%)
血红蛋白平均含量(MCH)
27-33Pg;
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
320~360g/L;
红细胞平均宽度(RDW)
11.5%~14.5%。
血小板压积(PCT)
0.108-0.272L/L
升高:见于骨髓纤维化、切除,慢粒。
降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平均宽度(PDW)
(9~18)%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9--13 fl
大血小板比率(P-LCR)
淋巴细胞比值(LY%)
(17~48)%
二、尿常规化检
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一昼夜(24小时)排尿0.8~2.0升。但饮水量、运动、出汗、气温皆可影响尿量
一昼夜尿量>2500毫升为多尿,<400毫升为少尿,<100毫升或12小时内完全内完全无尿为尿闭,如夜尿量>500毫升,尿比重<1.018为夜尿量增多
尿常规指标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肾病类、糖尿病类、泌尿感染类以及其他疾病类。
1、糖尿病类指标
酸碱度(pH)、蛋白、比重、糖(GLU)和酮体(KET)。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相关并发症和机体一些器官是否受到损害,如是否出现酮血症等。正常情况下,尿糖和酮体为阴性。
2、肾病类指标
酸碱度(pH)、比重(SG)、隐血或红细胞(BLD、ERY)、蛋白质(PRO)和颜色(COL)。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6~8.0、1.005~1.030,阳性、阴性,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些指标的改变可能提示有肾功能损害。
3、泌尿感染类指标
白细胞(WBC)、隐血或红细胞、亚硝酸盐(NIT)、颜色和浊度(TUR)。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时,尿中往往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尿液颜色或浊度也发生改变,亚硝酸盐有时也会为阳性。化学检测尿白细胞和隐血或红细胞只起过筛作用,临床诊断以镜检结果为准。
4、其他疾病类指标
主要是酸碱度、比重、胆红素(BIL)、尿胆原(URO)、颜色及其他指标。胆红素和尿胆原两项指标反映肝脏代谢血红素的能力和数量。正常情况下,尿胆红素为阴性,尿胆原为弱阳性。以上指标增高时,往往提示黄疸,尿液颜色呈黄绿色。
项目
正常值
简要临床意义
尿酸碱度(U—pH)
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
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
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尿蛋白(R-PRO)
阴性(-)
阳性: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
尿比重(SG)
1-5岁1.010-1.014;
5-8岁,1.010-1.019;
8-14岁1.010-1.025;
14岁以上至成人1.002-1.030
重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心力衰竭等。
比重减低: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葡萄糖(U—GIU)
阴性(-)
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
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
尿酮体(U-Ket)
阴性(-)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
隐血(U—BLO)
阴性(-)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
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还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癌、血友病等。
颜色(COL)
淡黄色至深黄色。
尿白细胞(U—LEU)
<5个/HP。
尿亚硝酸盐(NIT)
阴性(-)
阳性:见于膀肮炎、肾盂肾炎等。
尿胆原(URO或UBG)
弱阳性
尿胆红素(U-BIL)
阴性(-)
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维C
阴性(-)
维生素c受食物影响,食物中如果维C含量高,尿中就有可能高于正常值这个是正常的。
三、生化检验
项目
正常值
简要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TBIL)
2-20.4μmol/L
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直接胆红素DBIL
0.00-6.00umol/L
总蛋白(TP)
62-85
升高:见于急性失水、休克、多发性骨髓。
减低:见于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营养不良和消耗疾病,如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以及肝功能障碍者,也会出现在蛋白丢失过多,
白蛋白(ALB)
35-53
增加:见于严重脱水、血浆浓缩。
降低:见于大量失血、烧伤时血浆丢失、肝肾疾病、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以及妊娠期
球蛋白(GLO)
20-30
增高:失水,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骨髓瘤,淋巴瘤等。
减少: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出生后至3岁,球蛋白呈生理性降低。
白球比(A/G)
1.5-2.5
减低: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
0-38
升高:肝细胞损伤。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谷草转氨酶(AST)
0-35
升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
53-128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谷氨酰氨转移酶(GGT)
8-64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葡萄糖(GLU)
3.9-6.1mmol/L
增高:某些生理因素(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梗,甲亢,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瘤,颅内出血,颅外伤等。
甘油三酯(TG)
0.45-1.81mmol/L
增高:可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总胆固醇CHE
成人
2.9~5.68mmol/L
儿童3.12~5.20mmol/L
升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胆总管阻塞、高血压(部分),以及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D、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肺结核和晚期癌症,以及摄入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肝素、维生素C等药物。
高密度脂蛋白(HDL)
男0.9~2.19mmol/L
女1.1~2.0mmol/L
升高:能够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泡沫细胞转移至肝脏排出体外。
降低: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TG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缺少运动等。
低密度胆固醇(LDL-C)
青年2.7mmol/L
中老年人约3.1mmol/L
当LDL-C值在3.36-4.14mmol/L时,为危险边缘;>4.14mmol/L为危险水平。
肌酐CRE
35-106umol/L
增高: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降低: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多尿。
尿酸URIC
80-416
增高: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降低:见于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磷P
0.72-1.34mmol/L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见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楼病,软骨病,肾功能衰竭,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
钾K+
3.5-5.5mmol/L
增高:1.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2.钾流入细胞外液;如严重溶血,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缺乏。3.组织缺氧;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4.尿排泄障碍;肾功能衰竭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5.毛地黄素大量服用。
降低:1.经口摄入减少。2.钾移入细胞内液;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IRI分泌增加。3.消化道钾丢失;频繁呕吐腹泻。4.尿钾丢失;肾小管性酸中毒。
钠Na+
135-155mmol/L
增高:1.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病。
降低:1.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2.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3.抗利尿激素过多。
钙Ca
2.25-2.7mmol/L
增高:见于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脂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摄入过量等。
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佝楼病,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胆汁酸TBA
<10umol/L
增高: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药物引起肝损害时。
淀粉酶AMY
0-220IU/L
增高: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胆道疾病,胃穿孔,肠梗阻,腮腺炎,唾液腺炎等。
降低: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癌,肝硬化。
胆碱酯酶CHE
4000-13000U/L
降低:肝炎,饥饿,营养不良CHE也降低。可作为有机磷中毒诊断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手段
糖化血清蛋白GSP
1.08-2.1mmol/L
1、反映2-3周以来病人的平均血糖水平 2、用于评价糖尿病短期控制程度 3、常用于药物疗效评价
酮体D3HB
0.01-0.3mmol/L
1、糖尿病患者酮症或应急状态的监测,酮症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控 2、指导糖尿病更酮治疗及疗效观察3、糖尿病人应急状态时,如患急重病、紧张、妊娠和血糖水平持续超过13.4mmol/L用于监测酮症的发生。4、严重损伤、急重疾病、败血症、营养支持的病人,通过测定早晨空腹血酮体的水平,可了解体内脂肪蛋白质动员的情况。
免疫球蛋白G(IgG)
7.00-15.00g/L
升高: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免疫球蛋白M (IgM )
0.4-2.6g/L
升高: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免疫球蛋白A(IgA)
0.7-4.0g/L
升高: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四、肝功能化验
项目
正常值
简要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TBIL)
1.71-17.1μmol/L
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直接胆红素DBIL
0.00-6.00umol/L
总蛋白(TP)
60~80g/L
升高:见于急性失水、休克、多发性骨髓。
减低:见于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营养不良和消耗疾病,如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以及肝功能障碍者,也会出现在蛋白丢失过多,
白蛋白(ALB)
40~55g/L
增加:见于严重脱水、血浆浓缩。
降低:见于大量失血、烧伤时血浆丢失、肝肾疾病、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以及妊娠期
球蛋白(GLO)
20~29g/L
增高:失水,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骨髓瘤,淋巴瘤等。
减少: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出生后至3岁,球蛋白呈生理性降低。
白球比(A/G)
1.00-2.50。
减低: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
0-40U/L
升高:肝细胞损伤。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谷草转氨酶(AST)
0-35U/L
升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
7-40U/L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谷氨酰氨转移酶(GGT)
8-64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阴性
HBsAg、 HBeAg、抗HBc(3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 "大三阳" 。
乙肝表面抗体(抗-Bs)
阴性
HBsAg、抗HBe、抗HBc(3项)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 "小三阳 "。
乙肝e抗原(HBEAg)
阴性
HBsAg、抗HBc(2项)阳性: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 HBV感染。
乙肝e抗体(抗-HBE)
阴性
抗HBs、抗HBe 、抗HBc(3项)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阴性
抗HBe、抗HBc(2项)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抗HBs(2项)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 (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抗HBc阳性(5项):急性 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甲胎蛋白(AFP)
0-20
五、肾脏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1、血生化
组 分
参考值
临 床 意 义
血清总蛋白(TP)
60.0~80.0g/L
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血清水分减少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2.二者降低主要由肝细胞损害影响合成如亚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营养不良,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等,消耗增加如重症结核、恶性肿瘤等,血清水分增加如先天性低清蛋白血症。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主要由球蛋白增高所致,常见慢性肝炎、M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与感染等。
血清白蛋白(A)
40.0~60.0g/L
血清球蛋白(G)
20.0~30.0g/L
A/G比值
1.5~2.5:1
血尿素氮(BUN)
3.2~7.1umol/L
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器质性肾功能减退如急、慢性肾衰竭等,肾前性少尿、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等亦可见增高。
尿酸(UA)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原发性痛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及肾衰竭、白血病和肿瘤、应用利尿剂等。
男
142.2~381.8mmol/L
女
95.2~299.4mmol/L
血肌酐(SCr)
88.4~176.8mmol/L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急、慢性肾衰竭等。
β2-微球蛋白
1.0±4.6µg/ml
血β2-微球蛋白测定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的一个标志。有炎症或肿瘤也时会升高。
免疫球蛋白
IgG
6.0~16g/L
IgG多克隆性增高见于各种慢性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等;IgG降低主要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也见于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等。
IgA
760~3900mg/L
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SLE、肝硬化、肾脏疾病等。IgA降低主要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IgM
400~3450mg/L
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SLE、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IgM降低主要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IgD
1~4mg/L
IgD增高见于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IgD降低见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IgE
0.1~0.9mg/L
IgE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肝脏病、以及各种过敏性疾病等,IgE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总补体测定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
30~40Ku/L
CH50增高见于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CH50减低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等。
C3补体
800~1550mg/L
C3补体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异反应等;减低见于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85%以上的链球菌感染后肾炎、78%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还可见于活动性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等。
C4补体
130~370mg/L
C4补体增高见于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关节炎和组织损伤等。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病、小SLE、1型糖尿病、IgA性肾病、遗传性IgA缺乏症等。
血清钾测定
3.5~5.3mmol/L
1.低钾血症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丢失过度如频繁呕吐、肾小管功能障碍、长期使用强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另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应用、周期性麻痹等可使钾过多转入细胞内。2.高钾血症主要见于摄入过多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排泄困难如肾衰竭的少尿或无尿期等,细胞内钾大量释出如溶血等。
血清钠测定
135~145mmol/L
1.低钠血症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如长期低盐饮食,胃肠道失钠失水如过多丧失消化液,肾失钠失水如肾小管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反复应用利尿剂等,局部失钠失水如烧伤,细胞代谢障碍细胞外钠进入细胞内。2.高钠血症主要见于摄入水过少,排尿过多如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皮肤大量失水或摄入盐过多等。
血清氯化物测定
98~106mmol/L
1.低氯血症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如饥饿,丢失过多如反复应用利尿剂、频繁呕吐等,转移过多如急性肾炎、肾小管疾病、酸中毒等,摄入水过多如尿崩症,呼吸性酸中毒等。2.高氯血症主要见于低蛋白血症,脱水,肾衰竭时补充盐引起平衡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呼吸性碱中毒等及摄入过多等。
血清钙测定
1.低钙血症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如慢性脂肪性腹泻和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需要增加如孕妇,吸收减少如维生素D缺乏症,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衰竭等。2.高钙血症主要见于摄入过多,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癌,服用维生素D过多,骨病如骨癌,骨脱钙等。
成人
总钙2.2~2.7mmol/L
离子钙1.1~1.34mmol/L
儿童
血清无机磷测定
1.高磷血症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衰竭伴酸中毒、维生素D过多症应用雄激素、继发性骨癌、多发性骨髓瘤等。2.低磷血症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和吸收减少如应用含铝磷结合剂、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葡萄糖及胰岛素或碱中毒使磷转移入细胞内,血液透析、肾小管酸中毒等使磷丧失过多,其它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尿液
组 分
参考值
临 床 意 义
尿液酸碱度
5.0~7.0
小于5.0称酸性尿,大于7.0称碱性尿
尿比重
最大1.002~1.030
一 般1.015~1.025
晨 尿1.020左右
1.尿比重增高:高热、脱水等所致肾前性少尿;葡萄糖尿;清蛋白尿、放射性造影剂均可使尿比重增高。2.尿比重降低:反映低渗透压尿,可见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尿崩症时呈严重低比重尿。
尿沉渣检查
白细胞
<5个/HP
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红细胞
0~偶见/HP
可见于泌尿系结石、炎症、肾小球疾病等;亦可见于全身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儿童<3个/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肾实质损害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移行上皮细胞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大量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提示尿道炎。
管型
0~偶见透明管型/HP
肾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移植后排斥反应、金属及其它化学物质的中毒;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球疾病;白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颗粒管型常提示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透明管型可见于生理或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蜡样管型常提示肾小管病变严重;肾衰竭管型常提示预后不良。
尿沉渣12h计数(Addis计数)
红细胞
<50万个/12h
各类肾炎病人尿液中的细胞和管型数,可由轻度至显著增加。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高显著。
白细胞
<100万个/12h
管型
<5000个/12h
尿沉渣3h计数
白细胞
男<7万个/h
女<14万个/h
肾盂肾炎白细胞排出增多,可达40万个/h,急性肾小球肾炎红细胞排出增多,可达20万个/h。
红细胞
男<3万个/h
女<4万个/h
管型
0个/h
尿试纸多项测定
尿蛋白半定量测定(PRO)
阴性或微量表示(一)
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典型性病种是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见于各类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预示预后不良。肾小管性蛋白尿可见于各类肾小管间质疾病;混合性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球及小管均累及的肾脏病;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等;功能性蛋白尿可见于正常人剧烈运动时、直立性蛋白尿可见于正常青春发育期少年。
葡萄糖测定(GLU)
阴性(一)
可见于糖尿病、慢性肾炎肾小管受损、应激因素、肝功能障碍等,或由口服异烟肼、阿司匹林等引起的假性糖尿。
隐血试验(BLD)
阴性(一)
各种肾小球疾病,维生素C浓度增高时亦会有假阳性。
酮体测定(KET)
阴性(一)
可见于糖尿病酮症、应激因素、饥饿等。
胆红素半定量测定(BIL)
阴性(一)
可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滞等。
亚硝酸盐(NIT)
阴性(一)
可见于尿路感染,进食维生素C或硝酸盐丰富的食物会出现假阳性。
白细胞(脂酶)
阴性(一)
提示尿路感染。
尿液特殊检查
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
0µg/ml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内FDP升高说明肾脏病变在进行性了展,有抗凝指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原发性纤溶性疾病及肾肿瘤时尿液中FDP亦可出现阳性。
抗体包裹细菌检查0:提示上尿路感染。
尿蛋白盘状电泳
正常分子为1~100万;
低分子蛋白尿1~7万;
中分子蛋白尿5~10万;
高分子蛋白尿5~100万
混合性蛋白尿1~100万
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疾病如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常出现小分子量蛋白,主要电泳区带在清蛋白及清蛋白以下;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如各类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出现中分子及大分子量蛋白,主要电泳区带在清蛋白附近及以上;整个肾单位受损如慢性肾衰竭等,常出现混合性蛋白尿,电泳区带在清蛋白带为主。
尿液酶活性测定
尿淀粉酶
<1000U/L
急性胰腺炎或任何原因所致的胰腺管阻塞。
尿N-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
9.24±8.4µg/ml
尿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管损伤,见于缺血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等;肾移植排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溶菌酶
0.13±0.62µg/ml
提示肾小管病变,持续不降提示肾小管功能恢复较差;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会升高。
C3测定0: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肾小管疾病,尿液内C3及IgM多为阴性;阳性常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IgM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膜损害严重、疗效及预后不良。
IgM测定0:尿渗透压测定
成人:600~1000mOsm/L
平均:800mOsm/L
1.尿渗透压增高:高热、脱水等所致肾前性少尿,葡萄糖尿等。2.尿渗透压降低:可见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如急、慢性肾衰竭等;尿崩症。
尿微量清蛋白
<20~200µg/min
早期糖尿病肾病;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病、小管间质疾病等;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饮酒也可致微量清蛋白尿。
尿β2-微球蛋白
<250µg/L
提示肾小管炎症及预示某些药物对肾小管的中毒损害;尿路感染常可增高;恶性肿瘤时尿β2-微球蛋白也会升高。
尿A1-微球蛋白
0~15m g/L
判断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尿Tamn-Horsfall蛋白(THP)
29.8~43.9 m g /24h
尿中THP增高见于长期尿路梗阻、逆流、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镉中毒肾病等;暂时性升高可见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肾毒性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损伤。THP排量下降可见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肾衰竭时THP几乎不排出。判断体外震波碎石的疗效,碎石成功后次日含量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
肌红蛋白尿
阴性
外伤引起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红蛋白尿如动脉阻塞、心肌梗塞等;遗传性肌红蛋白尿由磷酸化酶缺乏引起;阵发性肌红蛋白尿在肌肉疼痛性痉挛发作后数小时发生。
血红蛋白尿
阴性
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蛋白尿、某些毒蛇咬伤、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本周氏蛋白尿
阴性
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