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5 期
作者 / 舒明泉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赵馨
失眠通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顽固性失眠是指病情迁延较久,容易反复发作,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困难的一种失眠病症。笔者用温胆百地龙牡汤加减治疗失眠疗效优势明显,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共52例,均为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男9例,女17例;年龄24~53岁,平均(41.2±7.1)岁;病程1.5~18个月,平均(5.3±1.6)个月。对照组男8例,女18例;年龄24~53岁,平均(41.6±6.8)岁;病程1.5~18个月,平均(5.2±4.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症状体征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醒后(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不能再睡。重者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精神疲倦。睡眠不足5h。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引起的失眠。
2治疗方法
3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拟定。显效:睡眠时间(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程度深,醒后精神状态佳。有效: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睡眠时间为3~6h,睡眠时间较增加3h以上,伴有症状基本消失。好转: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伴有症状有所好转。无效:较治疗前病情无明显好转。
4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讨论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临床研究发现,失眠症主要由心、肝、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异常,导致阳不入阴所致。因此调整脏腑功能,调节气血阴阳运行为总治疗原则。《伤寒论》认为失眠的发生病位在心,病机仍不离“阳不入阴”。《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瞑也。”《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窹;不寐者,病在于阳不交阴。”
认为阴阳二气的动静影响着睡眠,不寐的病机在于阴阳不和,阳不入阴。明代李中梓认为失眠病因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指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度,火炽痰郁致不寐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致五更随气上升而发燥,便不能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抑火之法也”。综上所述,失眠不外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思累过度,以及食滞、痰饮、水湿、郁热、腑实等病理产物等耗伤人体精血阴液,阴不制阳,阳浮于外,导致阳不入阴所致。笔者认为本病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入阴。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顽固性失眠迁延日久肝失条达,木克脾土,脾失健运,酿生痰浊,痰郁化热,痰火扰神,而致难以入眠。痰火扰神,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是失眠的病机关键。
陈皮行气宽中,燥湿化痰,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大枣和中培土,调节心脾,养血安神。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凑清热化痰、和胃理气,调节心脾之功。百合地黄汤出至《金匮要略》,主要治疗因虚劳虚烦所致的失眠症状。方中百合润养心肺,有清心除烦,养肺经以制肝木。生地滋阴降火。生龙骨镇潜安神。煅牡蛎滋阴潜阳。柴胡疏肝理气解郁。全方从心、肝、脾、肺、肾入手,集益气养阴、清热化痰、消积利水、镇静安神、滋阴潜阳之药于一体。从而达到改善症状,引阳入阴,调节睡眠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