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脾郁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哪?
如果你详细查阅了黄元御的所有医书,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意外的事实。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到:脾郁,加砂仁。然而,脾郁是怎么一回事,他根本没提。
至于脾虚,黄元御说的最多的就是脾虚,则不能消谷,故饮食不化,肌肉不生。
不仅如此……
即使你在互联网上百度脾郁、脾虚,你会发现——网络上对脾郁、脾虚的诸多解释和建议用药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想真正明白脾虚、脾郁的区别,到底该怎么办哪?
中医理论的源头是《黄帝内经》,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看看《黄帝内经》有没有描述吧。
《黄帝内经》有文: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黄元御对这段文的注解是:脾主肌肉,其经自足走胸,病则湿盛脾郁,经脉下陷,故身重肉痿,足软不收。湿伤筋脉,软短拘缩,故行则善瘈,脚下(足心)作痛。虚则不能消磨水谷,故腹满肠鸣,飧泄,饮食不化。
你注意到了吗?脾郁、脾虚,其实是脾病的两个阶段,症状也完全不同。
《四圣心源》有文: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是以,脾土初病,湿盛脾郁之时,能克(肾)水侮(乙)木。
后来为什么会脾虚土败的哪?脾湿则水气泛滥,木气不达;肝木生意盘塞,不能生火以培土,只能克土,此为土气困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脾郁之时,脾土湿盛,治则以茯苓去湿,砂仁和中,并佐以附子、干姜等药,温肾水以助肝木之升,不令肝木克脾;而脾虚之时,脾土已败,须以茯苓去湿,大枣补其脾精,若肝木来克,则以桂枝、芍药清风疏木,并佐以生姜通经。如此,则善也。
注:以上所述为本人研究《四圣心源》的心得,可能有误,仅供诸位网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