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6 期
作者 / 1张培 1赵林华 2张海宇 1邸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2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红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主要含阿魏酸、川芎嗪、苯酞类化合物等酚酸、有机酸、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临床常用生川芎、酒川芎。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本文以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药量效专家、现代医者用量分类为纲,功效为目,具体探讨川芎的合理及有效剂量,以其为临床提供参考。
1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川芎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妇科疾病、郁证、脑卒中、头痛等。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也不同,如东汉1两约13.8g,宋金元1两约41.4g,明1两约37g,清1两约37.3g。如胶艾四物汤(汉·《伤寒杂病论》),川芎(2两约27.6g)与当归配伍,治疗血瘀血虚之胞阻;柴胡疏肝散(明·《证治准绳》),川芎(1.5钱约5.6g)配伍柴胡,治疗肝郁气滞型胁痛、郁证;补阳还五汤(清·《医林改错》),川芎(1钱约3.8g)配伍黄芪,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通窍活血汤(清·《医林改错》),川芎(1钱约3.8g)配伍桃仁、红花,治疗血瘀头痛;酸枣仁汤(汉·《伤寒杂病论》),川芎(2两约27.6g)配伍酸枣仁,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失眠。
2.1颜正华:川芎或配伍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活血之品,或配伍柴胡、香附、郁金、黄芪等理气补气之药治疗有瘀血阻滞的疾病,川芎味辛,善活血行气,用量多为6~10g;常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除湿治疗感冒,多为10g。
2.2邓铁涛:川芎配伍三七、丹参、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药养血活血、祛瘀通脉,治疗冠心病、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截瘫等,川芎多用3~15g,药浴时可达20g;配伍怀牛膝,活血行气通脉、补益肝肾,邓铁涛浴足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川芎多用30g。
2.3任继学:川芎配伍虫类药、活血药如土鳖虫、蕲蛇、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祛风、通络导滞,治疗颈椎病、厥心痛、脑卒中等,川芎多用10~15g;配伍蔓荆子、藁本、白芷、辛夷,引药上行,祛风通络,治疗头痛、鼻伤风(酒川芎)、目珠痛,配伍当归,养肝体助肝用治疗肝脾不调型久泄,川芎5~15g;川芎引药上行治疗小儿咳喘,量多用3g。
2.4朱良春:芪蛭散益气活血通络预防顽固性冠心病溶栓后复发(黄芪、水蛭、川芎各90g,桂枝30g,研细末,每服5g,2次/d,服药至溶栓后6个月);川芎祛风止痛治疗头痛、头晕、健忘者,多用10~15g。
2.5徐经世:川芎配伍香附、柴胡疏肝解郁,活血行气,治疗妇科疾病;配伍酸枣仁养血活血,用以治疗心络痹阻、心失所养之不寐,瘀阻较甚者可伍以丹参、琥珀,川芎用量为10~15g。
2.6张志远:配伍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白芍、黄芪等活血补虚,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郁证、妇科疾病、脑卒中、痿证等,配伍附子通络止痛(如芎附全蜈干姜汤),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川芎多用6~30g。
2.7张学文:配伍丹参、黄芪补气活血祛瘀,治疗瘀阻脑络型头面部疼痛、眩晕、脑卒中等病证,川芎用量多为10~30g;配伍牛膝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为10~12g。
2.8张琪:配伍丹参、赤芍、当归等活血药活血通脉,治疗瘀血阻滞型心系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痛风、颈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糖尿病、脑卒中、脂肪肝、阳痿、口腔扁平苔癣,配伍柴胡、香附治疗顽固性失眠、神经性疾病,川芎多用6~20g,15g居多;配伍菊花、白芷、葛根、全蝎、僵蚕活血祛风通络治疗顽固性头痛或偏头痛、慢性鼻窦炎,川芎多用10~30g。
2.9唐由之:干眼主要病机有三:阴不足,阳不足,道不通。常用川芎配伍丹参、赤芍清热凉血,以助眼表风邪消散,缓白睛红赤之症,配伍牛膝、三棱等活血化瘀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病变,多用5~12g,10g居多。
2.10颜德馨: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怪病多瘀。用川芎配伍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如五逐瘀汤,治疗多年遗尿、顽固性腹痛、慢性咽喉炎、久呃不止、妇科疾病、乳腺癌、周围血管病等有瘀血内阻病机者,配伍黄芪、葛根、桃仁、红花、丹参益气活血、升发清阳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脑病、预防脑卒中等,多用3~15g,作为引经药一般在4.5~6g;配伍羌活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治头痛,川芎多用9~20g,多者可达30~60g。
3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仝小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重视益气活血、和营通络,强调温阳通络、散寒祛湿,辅以祛风除湿、通利关节,以控制血糖为第一要务,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始终。配伍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活血,配伍桂枝温阳活血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配伍酸枣仁养血调肝治疗失眠,配伍全蝎、藤类药活血通络治疗眼睑下垂,量多为9~30g;配伍白芷祛风止痛,如都梁丸,为脑窍表病方,治疗头风头痛诸症,川芎用量多为10~30g,大剂量用至60g时,常配伍葛根、天麻平冲降压。
3.2李赛美:脏腑功能重在调气血,川芎配伍当归养血活血又能行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气滞血瘀、气血不通畅的痹病、痛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四肢麻木疼痛、肩颈疼痛、月经失调、太阳风疹、少阴咳嗽等,配伍葛根活血通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配伍逍遥散疏肝郁、行气血治疗甲亢,川芎用量为10~15g。
3.3黄煌:患者体质对病情及治疗有影响,诊疗模式为“一方一病一人”,学术思想主要是“方证对应说”和“经方体质说”。配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用薯蓣丸治疗肿瘤,配伍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润燥治疗干燥综合征、妇科疾病、失眠,多为5~20g。
3.4张炳厚:将川芎茶调散看成一个整体,为药引子,以此为基础方衍生出9个茶调散方,疏风止痛治疗头痛,川芎用10~20g;重视民间验方,川芎配伍当归气血双调治疗痹病,如“疼痛三两三”(当归、川芎、忍冬藤各30g,炒穿山甲10g,三七3g)为江南铃医小验方,是治疗多种痛证的主方;配伍酸枣仁养血活血如二仁安寐汤类方治疗失眠,川芎20~30g,酸枣仁、柏子仁30~60g。
4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配伍白芍:川芎配伍白芍活血缓急止痛,治疗原发性痛经,白芍30g,川芎12g。
4.2配伍赤芍、当归:川芎配伍赤芍、当归活血化瘀,治疗有瘀血阻滞型糖尿病、妇科疾病,用量6~15g。
4.3配伍黄芪:川芎配伍黄芪益气活血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用量6~15g。
4.4配伍肉桂:川芎配伍肉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腰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肉桂9~15g,川芎15~20g。
4.5配伍桃仁:川芎配伍桃仁行气活血化瘀,自拟桃仁川芎汤联合西医治疗脑出血后遗症,川芎30g,桃仁30g。
4.6配伍柴胡:加减柴胡四物汤治疗头面疼痛,其中川芎10g,柴胡10g。
4.7配伍天麻:自拟川芎天麻汤治疗肝经风火型偏头痛。其中川芎50g,辛温厚重,走而不守,善行血中瘀滞,疏通精髓;天麻12g,熄风潜阳,通络止痛。2药共为君药。
4.8配伍葛根:针对老年性眩晕提出“血瘀生风”的理论,治以活血化瘀、柔肝息风之法。如川芎葛根汤,川芎10~20g,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葛根30g,鼓舞脾胃之清阳上升,缓解经气不利、筋脉失养之症,并引药上行头面。
4.9配伍泽泻:川芎泽泻散联合硝苯地平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其中川芎10g,泽泻10g活血利水降压。
4.10配伍大黄:自拟芎黄饮治疗重度特发性耳聋。首4剂用生大黄30g,川芎100g寒热拮抗,通垢泄浊,活血化瘀,改善内耳供血障碍,通达气血,后川芎逐渐减为20g,把握大剂慎投、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
5小结
通过总结经方、历代经典方剂和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经验,最后得出川芎临床用量范围为3~100g。根据疾病种类、证型、症状选择川芎的最佳用量与配伍。如川芎发挥活血行气功效时,可配伍柴胡、当归、桃仁、赤芍、白芍、黄芪、泽泻、肉桂、葛根、大黄等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痛经)、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亢等)、脑卒中、痿证、高血压、失眠、癌症、周围血管病等,用量范围在3~100g;祛风止痛可配伍白芷、荆芥、天麻、葛根、羌活、虫类药等,治疗有内外风邪的疾病如感冒、头痛、眩晕等,用量范围在5~60g。临床运用川芎虽范围较广,正常剂量下(《中国药典》规定川芎正常剂量为3~10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应注意其不适用人群:川芎辛温升散,阴虚阳亢之头痛忌用;多汗者慎用,久服可伤正气;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也是妇科活血调经要药,善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妇科疾病,但月经过多者及孕妇均当慎用,恐有出血过多及滑胎之虞。临床也有大剂量川芎急性毒理、损伤消化道和肾脏等研究报道。为医者当牢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用药须谨慎,临床应把握大剂慎投、中病即止的原则,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本文旨在继承历代医家临证经验,明确川芎治疗不同疾病种类、证型、症状时的最佳剂量及配伍,进而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川芎,提高临床疗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单药川芎具有保护心肌、镇静催眠、抑制气道壁增厚、保护肝肾等药理作用,配伍不同药物可起到止痛、延缓衰老、改善脑缺血等作用,这与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不谋而合。以此推想,从功效角度出发研究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是促进中西医融合的一个很好的立足点,也是促使世界承认中医科学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中药治疗疾病并非仅是单药功效的简单集合,其中组方的奥秘有待进一步去挖掘,现代复方药理研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思路。吾辈当努力继承发扬,承古拓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