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中医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提出了一个简短的治病要诀,其内容为:“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要习得传统中医诊疗疾病的技能,需要掌握一定的学识修养,这当中包括了药性本草、得法识病以及望闻问切等等诊断和治疗的必备技能。
在四诊当中,脉诊是需要下相当心力去研究和勤加体练的一门功夫,这项功夫学到位,对我们准确判断病情、识别病情轻重、疾病阶段以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学好这门功夫是相当重要的。
在以前,我们经常提到过一些医家的用药经验、医方以及中药的相关知识,这些内容是无穷无尽的,往后也会继续和大家一道积累中医药的学识修养。然而,中医诊断当中相当重要的脉学学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会逐步与大家一起探讨。
脉学的内容在过去的古医籍当中颇为丰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崔氏脉诀》《四言举要》《频湖脉学》《脉诀汇辨》等等诸多传世的古医籍以及上个世纪出土的一些医学资料中有关脉诊的内容,是我们学习和掌握脉学的重要资料。
三指之下是功夫,中医脉诊入门的第一个脉就是浮脉。
或问:对于浮脉,我们需要知道它的哪些东西呢?关于浮脉的“家底”,你知道哪些呢?
构建一个基本框架有利于我们很好的了解脉象的家底,比如脉象的基本特征,它在医者指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第一点;那第二点,这个脉它展现了人体哪些方面的情况或者说疾病?第三,以李时珍《濒湖脉学》中的27种脉象为例,每种脉象都有相类脉,也就是长得相似的,我们也必须得加以区别、鉴别。我们将从以上三点一一为大家展开讨论。
一、浮脉的基本特征
浮脉部位:晋代医家王叔和《脉经》用“八字”指出了浮脉的指下体验,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诊察脉象的位置一般在寸口部,浮脉在指下的体验为轻按(即举)时感觉脉搏跳动有力,重按则感到脉搏的跳动力量不足。
切脉的时候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体察脉象,食指、中指、无名指顺着手太阴肺经的脉路而放,三指与脉道同位(注:三指的部位,中指定关部脉,食指察寸部脉,无名指察尺部脉);而三指逐渐用力垂直往下按又分为了浮取、中取、沉取三个位次,其中轻手取至皮肤为浮取,我们把这叫做“举”;重手按至筋骨为沉取,这叫做“按”;而在不轻不重之间,中度用力所体察的部位为中取,中医管这叫做“寻”。举、按、寻就是我们用以体察脉象的基本手法部位,举按寻三法是体察脉象特点的基本方式;因此顺太阴肺经脉管的横向上,食、中、无名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而垂直向下用力定了举寻按三法察脉。这就是脉象的横纵手法。
正常脉象为平脉、常脉,正常情况下一息之间有4-5至(指下跳动次数),平脉的部位为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脉体宽度正常),节律均匀(跳动的次数正常而均匀),所以我们用从容和缓、流利有力、迟脉沉取不绝来形容正常脉象的情况,我们也把这叫做有胃、有神、有根。
浮脉就是在脉位上出现了变化,“举之有力,按之不足”,举,在纵向上,也就是上部的位置就可以感受到脉象的跳动,这是浮脉的基本特点,稍微用力按到中位,脉象没有浮取那么强烈了,再用力按到筋骨,脉搏波动的力量更减弱了不少。
而为了人们能够更加准确的体察浮脉的体象,古人又加了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如水漂木”等等,就是说指下的感觉轻浮犹如微风吹鸟背上毛一样蓬松轻虚,也好像浮行的微波叠合而至;也好像轻手抚摸榆钱儿样的轻柔;轻触可见,又像水中的浮木一样,按之即没于水中。
以上是有关浮脉的脉象特点:记住脉位是在上,举之可得,寻、按则脉搏跳动的力量减弱。
二、浮脉传达的相关疾病信息
在指出浮脉所传达的疾病信息之前,需要指出,浮脉并不完全是一个病脉,它同时也是一个平脉、常脉。
1.浮脉为正常脉
为什么是正常脉?我们怎么知道它是正常脉?有明显的季节特点(秋季)、不伴有身体其他不适,这就是正常的。
《濒湖脉诀》指出:“(浮脉)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变化息息相关,浮脉应于四季中的秋季,秋接了夏季,在交接后,阴寒未盛,阳气虽“虽敛犹存”,不似夏之洪象,而显为浮脉。浮脉为何在人为肺,五行、五脏、四季相应,为肺金在秋,肺在五行中属金,其体轻虚,又为五脏华盖,浮脉在人体中应肺,毫毛轻虚,浮脉体像也轻虚,所以浮脉又叫做毛脉。
2.浮脉为异常脉
浮脉常在表证疾病的初期(新病)可以见到,说明病位表浅,同时也是正气鼓邪外出之象;但要是这个脉在久病中看到,那就不可以“等闲视之”了!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秋天见这个脉、且无它症,这当作无病来看,但病久却见到浮脉,那就说明病情很严重了,病久见到浮脉,是久病阳气虚损,其特点必然浮而无根,这是由于阴血大衰,阴不敛阳,阳气浮越,鼓动脉道显于上部的缘故。
浮脉主病为表病,但往往浮脉往往还兼见其他特点,进而让我们更好的辨识疾病特点进而选择用药,这就是我们要继续讲到的相类脉。
三、类脉鉴别、相兼脉及脉象主病
浮脉可以说是多种脉的“脉底”,比如说芤脉、濡脉、散脉等等,而浮脉又往往与其他脉象兼见出现。以浮脉为底脉,在浮脉的基础上,还有有力、无力,脉体宽、细,至数的迟、数,以及节律等不同,浮脉配上了这些当中任意一个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脉象或是相兼脉。下面这些情况需要了解:
1.类脉鉴别
李时珍以七言律诗的方式道出了浮脉的相类脉,其言:“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转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洪脉——浮而有力;虚脉——浮而迟大;芤脉——浮大中空;濡脉——浮而柔细;散脉——浮而无律。
鉴别这些脉象也是我们掌握浮脉特点的基础:
浮脉浮取有力,按之稍减、状若水中浮木,不任重按;而芤脉,脉位跟浮脉一样,虽浮,但按之中空一般,却非浮脉按之稍减,指下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洪脉也有正常脉的特点,但在病脉区里,洪脉脉位也浮,但洪脉是个有“性格”的脉,指下的感觉是来势浮大有力,就像洪水波涛拍岸一般,但走的时候却势力猛降;虚脉,浮取迟大松软,浮中沉三候皆无力;濡脉浮而脉管宽度细小而势柔软;散脉,脉位显为浮象,它的特点是搏动没有规律、不均匀。
以上所指出的芤脉、洪脉、虚脉、濡脉、散脉它们的显现部位都跟浮脉相似,所以需要我们去细心体察。
2.相兼脉及脉象主病
前面我们指出,浮脉多主表病、新病,古代医家据临证反复体验尔后指出:“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浮之有力无力、浮而迟数,浮而兼紧、缓,或见虚、芤、洪、散等等,都可以辨识出其病是由哪种病邪性质所致,以及病性虚实。
我们知道,病邪性质不同,那么表证就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别,脉象也有相兼之浮且紧、缓、数之异,那么它们的主病为何呢?下面这些内容必知:
浮而有力且一息的脉搏次数大于5次,这是风热;浮而无力,是为血虚,在进一步,病就浮且无根,也为血虚甚,但此时阴不敛阳,其脉浮大而无力,主危;浮且迟,此为中风;浮紧为风寒;浮缓为风湿;浮虚伪伤暑;暴失血者常表现为浮芤;浮洪而生虚热,多为气血俱虚,虚阳外张的表现;浮散是虚劳精伤至极之致,所以脉浮而无律无根。
另外,还要指出,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之脉,也各自应脏,即:左手寸关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肺脾命门。因为存在浮脉只显现于寸关尺某一部位的情况,因而值得提出。若是只见寸部浮象(寸应心肺),常见头痛眩晕的表现,或因风痰邪聚胸中;若是关部见浮脉(关应脾肝),常见土衰兼木旺,这为肝阳有余、脾气偏衰的表现;若是见两尺脉浮,多为肾气衰,可见到二便不利的表现。
以上为浮脉的基本内容。脉象作为疾病的一个客观征象,可以提供一定的诊病和用药的依据。总得来说,一个浮脉讲到的内容可能有点多,也有不足之处,望各位同道多多指正!那么,关于浮脉的家底,还有哪些是你未曾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