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男,70岁,住镇江市小孟湖7号。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1976年曾患“脑溢血”。经住院抢救治疗,后遗右侧偏瘫,口眼歪斜。出院后血压持续在170/100左右,常服西药潘生丁、复方降压片及罗布麻片、复方丹参片,中药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品,但疗效不显。于1980年4月2日下午自觉症状加重而来中医门诊就诊,当时说话发音不清,行动不便,头昏、眩晕,走路飘飘然,步态不稳,血压170/100。舌淡有瘀点,脉弦涩。拟方益气活血,化痰平肝为法。用药:钩藤30g(后下),黄芪15g,川桂枝5g,葛根30g,红花、川芎各10g,牛膝、丹参各15g,石决明30g,炒枳壳5g,陈胆星、广郁金、茯苓神各10g。七帖。
药房配药时将后入之钩藤另包成一大包为210克,加上七帖药共八包,给患者带回。患者回家后,误将钩藤210克作为一帖药而煎煮,于睡前服完(煮沸没有超过20分钟),次日清晨觉精神爽快,行走亦较前稳当。患者自诉“中风”以来从未有这样轻清、舒适,高兴地嘱咐家属再煎第二帖。家属始发觉与前药不同而知煎错了药。来诊时,查压血150/90。
REF.黄继人.一次顿服钩藤210克报道[J].江苏中医杂志,1985(07):48.
患者周××,男,6岁,吉安市人。1974年10月4日就诊。其母代诉:腰腹部肌肉跳动,手足抽搐和跳打间续一月余。1974年7月29日被自行车撞伤,救治脱险。8月22日服西药颠茄酊少许,片刻出现皮肤发红,面部尤为明显,继而腰腹部肌肉跳动,于足抽搐,上下肢交替发生伸屈、扭转,躯干蜷曲,眨眼,吐舌,言语不清,咀嚼吞咽困难。每日发作4~5次,每次发作均在入睡初或似睡非睡之时。呵欠频频和颜面表情举凡皱额为之先兆。近日来临睡之前必发作一次,伴手足冷、头昏、声嘶低微,南昌某医院诊断为中毒性小儿舞蹈症。经多方治疗均未显效(曾服羚角钩藤汤之类方药十余剂),脉象细弦,舌红苔少,断为肝风内动。以羚角钩藤汤合止痉散化裁以平肝熄风、定痉化痰。羚羊角5g,双钩藤30g,生龙牡各30g,全虫5g,蜈蚣3条,浙贝母10g,竹茹10g,生地16g,地龙16g,伏神16g,甘草16g。水煎,每日一剂,分多次服用。
复诊:服二剂后,发作次数减少,且能安睡,效不更方,再进三剂。四肢抽打,腰腹肌肉跳动基本解除,惟表情偶显痴呆,语言不清,乃痰阻心窍之故。上方去羚羊角加菖蒲、远志各10克,以开窍祛痰。服10佘剂以善后。随访八年,未见复发。
REF.郭志远.大剂量羚角钩藤汤加味治愈中毒性小儿舞蹈症[J].江西中医药,1984(04):54.
图文丨菟丝子 版面丨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