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民间传承 今天
作者 / 蒋传义 江苏省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东方星座
编辑 / 许红 ⊙ 校对 / 段瑞
中风偏瘫,中医谓之半身不遂;不能言语,又曰中风不语,西医称脑梗死。本病有发病急暴、后遗症难愈、医治棘手之忧。中医细究其成因,或因积热,或因风邪,或因痰饮,或因郁滞,或因寒湿,种种不同,乃需从容辨证论治。本案中患者因瘀积而生热,因阳热偏盛而致中风不语、偏瘫,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语言调教,皆循规蹈矩,丝丝入扣,故取满意效验。介绍如下。
患者,男,71岁。因偏瘫、失语,卧床待医。其次女于2014年8月28日车载往诊。刻下症:患者眉、须、发粗浓,两大眦红赤延及白珠气轮;舌质红赤,其苔黄腻且中后部色重而厚滞;口气馊臭难闻,口鼻热气,鼻孔干燥,且时有一孔欠畅;因失语问诊时发“啊啊”之声。2014年7月 30日晨起,忽不能言语,右手足不能动弹,二便不能自理,将其送医于某院。各种检查、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脑梗死重症,且需住院治疗。针剂消炎、静脉滴注不停(具体用药不详),长达26 d之久。因病情稳定且不见丝毫改善,院方又意欲将其转某康复医院理疗。忽闻余对诊治此病有独到之处,急请余至榻前诊治。如此高龄脑梗死重症,所幸未致口眼
斜。余对其进行细致入微之望闻问切后,诊断为中风偏瘫,失语,脏腑经络蓄邪、湿热瘀滞,气血不能畅行。治则:清热除瘀,畅通脏腑经络,辅以适当语言调教、体能训练。
初诊取穴: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内庭、合谷、温溜、曲池、后溪、腕骨、委中、委阳、承山、昆仑、支沟、会宗、太冲、内关,诸穴双取用泻,留针5 min;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阳陵泉、尺泽、孔最、太溪、复溜、水泉,诸穴双取用补,留针30 min。先令患者俯卧,取委中、委阳、承山、昆仑、后溪、腕骨、合谷、温溜、曲池、支沟、会宗;后仰卧取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内庭、太冲、内关诸穴。其针刺皆采取顺经络走向,斜向刺入,即《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紧提而慢插,使盛实之邪随针体紧提而外泻;出针不按或稍按其穴,此即开合补泻之泻法。其补法与泻法相反,顺经而刺入,即“随而济之,安得无实”;慢提而紧插;出针疾按其穴,勿使精气外出。8月30日二诊、9月1日三诊、9月3日四诊,取穴、施术全同初诊。9月5日五诊时,但见患者大眦内红赤基本退净,口鼻气息平和,馊臭之气已消,脉舌趋于正常,二便特别是大便干燥改善,近乎正常,润滑剂开塞露渐停止使用。
语言调教循序渐进,由易至难,先从简单的“a”“o”“e”开始,再进行完整韵母发音。取穴太冲、合谷、后溪、曲池,诸穴双取泻法,强刺激不留针;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阳陵泉、悬钟、足临泣、太溪、复溜、足三里诸穴对取补法,留针40 min,行针5~6次。除三阴交、地机、阴陵泉、阳陵泉、悬钟、足临泣、太溪诸穴左右双取外,其余诸穴均取健侧。嘱其语言调教不可放松。9月7日六诊、9月9日七诊,取穴、施术不变。
2014年9月11日第2个疗程:患者已能由二人搀扶蹒跚于床前、室中,不愿卧床,饮食、二便努力自理。语言调教已取得进展,母女向余报喜,称其曾听到呼唤小女乳名。经言“治痿独取于阳明”,患者中风偏瘫,即半身痿痹无力之谓,余意阳盛瘀滞移除,使其气血畅行于脏腑经络,即为迅速向愈必由之路。故取穴太冲、合谷、后溪,双取强刺激,行泻不留针。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阳陵泉穴双取用补(此补益脾胃后天仓廪,上、下巨虚又为冲脉下输,联用可促进血气偱行)、尺泽、孔最(2穴用补则益金生水),太溪、复溜、水泉穴用补壮先天肾气,阳陵泉、悬钟、足临泣壮甲胆之气、强带脉约束之力。补法施术、留针同前。9月13日二诊、15日三诊、17日四诊,取穴、施术全同9月11日之法。9月19日五诊时,患者正策杖蹒跚于室中,舌脉趋于正常,面部、口舌阳热瘀滞基本殆尽,愿意接听女儿电话且能蹇涩作答,饮食、坐卧起站、二便勉强自理。9月21日五诊、9月23日六诊取穴组方、施术不变。2014年9月23日末诊:患者一切自理,坚持适当体能训练,能主动要求下楼,策杖渐行渐远。取穴神门、太白、三阴交、地机、太溪、足三里、阳陵泉,左右对取,补法留针40 min,行针6~7次。
愚按:渊源数千年之中医,审慎周详之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审证求因,病机病理预后细致入微解析,柳暗花明别开生面之奇特效验,不能不令人为之咂舌赞叹!中医十三科之针灸学术,其理法方针、辨证施治,尤为如此。《内经》云:“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例患者,夫妇退休有年,家景丰裕,膏粱厚味摄入较多,阳明胃肠蓄积而生热,热积久而生变。阳明胃肠为气盛血多之经,太阳膀胱、小肠、少阳三焦则次。患病之时适逢天地燠热盛极之夏秋之交,经言“人与天地相参”,斯时阳明胃肠郁热隆盛,天地六合阳热氤氲,其阳热气息随呼吸出入脏腑经络,故内外合邪,潜移默化,同气相求,积久而生变。斯时蓄邪之脏腑经络,因蓄邪而正气虚衰,则更易致其招降纳叛,病邪纵横驰骋。实若类风湿患者遇阴冷天、遗尿患者逢连阴雨,其患自然转重已属司空见惯。此即为本例患者中风不语、偏瘫形成之关键所在。患者须眉发粗浓、大眦红赤、脉舌、口气、二便不畅等经腑蓄热症状,不容小觑,此皆已显露端倪。书云:病有千万,不离气血;针分八法,难逃阴阳。金·张从政《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曾言“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古谓三消、偏瘫、痿证、半身不遂、中风不语多生乎热,又云“气有余便是火”。患者邪蓄三阳,经腑具存,而以阳明经腑为最。此即“痿者独取于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之理。一旦邪退,其阳明、冲脉、带脉之气补益又成重点。此即为《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此笔者案中取穴、组方之用意皆已充分说明。其健侧、患侧之不同运用,实含阴阳相引理念。在瘀除热清同时,滋阴行气养正则紧随。案中以滋补脾、肺、肾为重点,且贯穿全案始终,意欲使患者终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绝佳境界。
《内经》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本案谨遵此经训,诸阳明经腑盛实蓄邪澄清之后,用补则养正益气。梁丘为阳明胃经郄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丰隆为胃经络穴,内庭为胃经荥穴,上巨虚为阳明大肠经下合穴,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温溜为大肠经郄穴,下巨虚隶属于胃经,为小肠经下合穴。诸穴合用多次行泻,加太阳膀胱、小肠经之委中、委阳、承山、昆仑、腕骨、后溪穴,少阳三焦经之支沟、会宗穴。其厥阴肝经原穴太冲、厥阴心包络穴内关用泻者,可清易发之相火。第 1个疗程,特别是1~4诊,其气势可谓是冲墙倒壁、摧枯拉朽,如疾风扫残云,速使诸邪瓦解土崩。更兼5~7 诊,乘势清除余邪,终达风不舞柳、海不扬波、玉宇澄清境界。古云:良工之治病,当先诛伐有过。余又深知疾病实者易泻,虚则难补,故补法运用始终,使脏腑各得其所。其间相辅合谷、太冲穴之开四关畅通脏腑经络,阳陵泉与曲池穴治半身不遂,胆经阳陵泉、悬钟、足临泣穴加强带脉功能;内庭、昆仑穴功达目内眦等。第2个疗程用补为主,除脾、肺、肾滋阴理虚外,其意亦存强调阳明(胃肠)、冲脉、带脉之正常循行治疗偏瘫之力;神门、内关、太白、太溪、太冲、内庭、合谷诸经脉之连舌本、挟舌本、绕舌本、贯舌中、散舌下;心、脾、肾、胃诸脏腑与会厌、喉部、舌本之正常发音、语言调教相互促进,洞观其中玄机,把握此患热盛蕴积而致偏瘫、中风不语治愈之关键。以便为此患治愈另辟一条光明路径。
全案以脾胃二经取穴独众者,阳明主胃气,求生首选,人无胃气则死;脾为黄婆,谏议知周,后天之本,致津液血气于四末,交媾四脏,掌升降出入之枢机,兼顾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施治则遵之《内经》《难经》《伤寒论》;组方、用穴、补泻审慎考究的确;语言调教,力求切中肯綮。故使如是之偏瘫、失语重患绝地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