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到部队后,代表新战友发言。结果那天风大,没讲一会儿稿子被风吹跑了。薛三元回忆当时的情景:
“雷锋就没用稿子,脱稿讲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热烈鼓掌。当时团政委韩万金评价,这个战士讲得真好,将来肯定有发展。吴海山团长当时说,就是现在拉出一个营长来,不给他写稿子,他也讲不了这么好,当时就注意了对他重点培养。”
吴帅民,1960年8月从河南邓州入伍来到雷锋所在团。他回忆说:
“雷锋特别爱学习,中午不休息,在驾驶室里看书。我们那时候懂个啥啊?看雷锋读毛主席的书,感到特别奇怪,一个战士怎么能读毛主席的书啊?这都是高级领导干部读的啊。雷锋就给我讲,讲为人民服务,讲学习白求恩,讲人要学钉子的挤劲、钻劲。雷锋的好学大大启发了我,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雷锋的好学还体现在活学活用上。1962年2月19日,宋清梅作为优秀团员和雷锋这个党员特邀代表一起出席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员代表大会。会议期间雷锋带宋清梅上街,一起看了电影《三打白骨精》。宋清梅回忆到:
“看完电影出来,雷锋就问我,电影好看吗?我说,好看啊。雷锋说,我们不光要看热闹,还要想一想从中能学到些什么。唐僧,是非不明,把坏人当好人,把好人当坏人;猪八戒,私心严重;沙和尚,不上不下,站在中间。我们就要学习孙悟空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坚决跟党走的立场,学习他和敌人坚决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现在蒋介石反攻大陆,苏联掐我们脖子,我们一定要坚定立场,坚决听从毛主席的召唤。”
雷锋逝世后,人们发现,在9天的会议期间,雷锋写了4篇日记,其中有一篇写的正是看《三打白骨精》。
少年雷锋
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右一)、蔡云(右二)、薛三元(右三)和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在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塑像前。解放军报记者 高吉全摄
在望城、在鞍山、在抚顺、在邓州,记者听到曾经和雷锋一起学习、生活、工作过的伙伴们、战友们最多的一句话:“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但我们从未感到他的离开。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那个头戴棉帽、面带微笑、脸上永远洋溢着春天般温暖的22岁的青年。”
雷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短短22年的生命历程,从一名苦难的孤儿到一名伟大的战士,雷锋究竟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
本文将通过雷锋生前领导、战友、好友的眼睛,向你介绍一个更加平凡、阳光、可爱更可敬的雷锋。
先锋雷锋
1961年8月1日,雷锋参加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时留影。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幅展板:“雷锋获得的荣誉”。
从16岁参加工作起,雷锋就是模范工作者:在县委3次被评为机关模范;参加团山湖改造被评为模范;
在鞍钢工作1年多,18次当选节约标兵,5次评为红旗手,3次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鞍山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在部队当兵2年零7个月,第7个月荣立三等功,第9个月再立二等功,第11个月光荣入党,一年半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不到两年当上班长……
在雷锋领导、战友、好友的眼里,雷锋的形象就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总要不留遗憾的标兵。
薛三元回忆起雷锋刚下到战斗班的情景:
“因为被抽到业余演出队干了一个月,雷锋比战友晚下连一个多月。雷锋刻苦训练,不但把落下的课程赶上了,而且担任了技术学习小组长,并且第一个下到了战斗班。雷锋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他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广泛,政治、技术、文学、写作等,他无所不爱。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刻苦攻读,孜孜不倦,把毛泽东的著作比作‘粮食’和‘武器’,比作汽车上的‘方向盘’。”
他投弹不行就苦练投弹,练到胳膊肿了也不停,直到考核优秀;他当班长出车,发现山地路况复杂,就自己编了一套符号,把危险的地方一一标出来;他光当驾驶员还不行,又钻研修理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出色的修理工。
雷锋像一颗钉子,靠着一股“挤”劲和“钻”劲,无论当农民、当工人还是当战士,永远都是当先锋。
乔安山回忆起雷锋参加抗洪的情形:
“1960年8月,我们部队营区外的街道工厂失火了,雷锋参加救火战斗,衣服鞋子烧破了手烧伤了当时都不知道。不几天,抚顺遭遇大洪水,离部队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上寺水库,当时就没有溢洪通道,当时赶紧派部队去挖溢洪道。雷锋由于受伤没安排他去,他坚决要求到一线去。现场大坝边上一大块土突然被暴雨冲垮,砸丢了雷锋的铁锹,雷锋急了就直接用手挖,本来就已经受伤的手挖得鲜血直流。后来干到快天亮时,雷锋一阵昏眩,被战友抬到屋里包扎、吃药休息,他刚好了一点又冲上了阵地。”
雷锋在这场抗洪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受到战友的赞扬,部队和地方都要求给他立功。
在沈阳、在抚顺、在鞍山、在长沙、在望城、在邓州,我们一路采访,每一位雷锋的昔日伙伴、战友无不深深怀念他们亲爱的战友、班长:
为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捐款的事迹一经传开,他做好事不留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在抚顺军民的强烈要求下,雷锋光荣地当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他担任好几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许多的抚顺孩子都认识并喜欢这个可爱、可亲的“雷锋叔叔”;他已经当兵2年零7个月,当班长一年多,只要服兵役满3年,他肯定能提升为干部……
雷锋永生
1962年8月15日,发生了最让人不愿回忆的事情:雷锋战友乔安山在倒车时,不慎挂到了一根小碗口粗的晾衣木杆,木杆齐根断掉,拴木杆的铁丝也“砰”得断了,铁丝的拉力将木杆猛地弹到在一旁指挥的雷锋头上,雷锋脸上顿时血如泉涌。经过紧急抢救,还是回天无力。一个22岁的年轻生命,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一道短暂而闪亮的轨迹。
抚顺人民长街痛哭,市委书记沈越将为自己老母亲准备的棺木拿出来给雷锋用,抚顺有10万人戴上黑纱、扎起白花为雷锋送行。雷锋逝世的消息和先进事迹经《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向全国播发,人们无不为之震动。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学雷锋运动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
雷锋一生最大的梦想是见到毛主席,曾在1959年10月和1961年10月的两篇日记中写到,“我在昨天晚上做梦就梦见了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我天天想,月月盼,总想见到您”。战友张峻回忆,当时部队已经准备推荐雷锋参加10月的北京国庆观礼,再过1个多月,他就能见到日思夜想的毛主席了。没见到毛主席,这是雷锋终生的遗憾,也是他的战友们终生的遗憾。
但是,毛主席见到了他。有一张著名的毛主席阅读《解放军画报》的照片,这份1962年6月号的《解放军画报》,就刊登了介绍雷锋事迹的专题《五好战士与红领巾》。据老记者回忆,毛主席当时凝神阅读的,正是这篇报道。
毛主席看到了他,还为他题了词。雷锋如果九泉之下得知,一定会发出幸福的微笑。
鸣谢程德明、周国江、刘育青、王洪浪、洪军、王希明、黄刚、金国友、陈安勇、孙宇等同志为本文采访提供的大力支持。
苦难雷锋
雷锋家乡1949年解放后,政府将地主家的3间边房分给了小雷锋。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现为长沙市雷锋镇雷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哥哥、弟弟先后在两年中病的病死,饿的饿死,母亲因不堪地主欺凌,也在中秋节前悬梁自尽。1947年,雷锋不到7岁就成了孤儿。
1949年8月,雷锋家乡解放,他参加儿童团,还当选为儿童团团长。1950年9月,10岁的雷锋就被乡政府免费送到完小读书,1956年7月毕业后,担任了乡长彭德茂的通讯员。
1956年8月上旬,望城县委组织部干事黄菊芳下乡为县委挑选交通员,第一次见到了雷锋。
“他个子最小,圆圆的脸上,时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举止中现出几分机灵,言谈里不时带有一点幽默。这不正是合适的人选吗?”
如今80高龄的黄菊芳当年只有24岁,她一眼看出雷锋是个好苗子,可担心他个头太小,交通员的任务太重。就在这时,雷锋拿来了一个用红纸折的小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苦难的家史,我的理想”。雷锋反复恳求黄菊芳,“请一定帮我介绍一个工作,我要参加革命工作,我要报答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恩情。”
正是这个小册子,让黄菊芳下定决心向县委推荐了雷锋。县委书记张兴玉把他留在身边当了通讯员,最终引导雷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8年11月,雷锋到鞍钢当了一名工人。1959年秋天,当雷锋人生最重要的一大关口到来时,雷锋苦难的童年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11月,在鞍钢弓长岭焦化厂当工人的雷锋第一个报名参军,结果无论是身高、体重都不合格,在他强烈要求甚至到“无理”的情况下,辽阳市兵役局副政委余新元接待了他,而他也毫不客气地在余政委家一住就是58天。今年已经90高龄的余新元回忆到:
“有一天中午吃饭,我随口就问了一句雷锋,雷锋,你当兵你家都同意吗?雷锋一听这话,说了句我没家,趴在桌子上就哭了。”
雷锋不到7岁就成了孤儿,余新元兄弟姊妹6个同样只剩下他一个。同样苦难的家世把两个人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余新元之后4次向辽阳市委书记曹阳汇报雷锋坚决要求当兵的情况,获得市委的全力支持,最终,雷锋勉强获得了医院开出的“丁”档体检证明,被作为预备兵员送到了部队。
到了部队,“苦难雷锋”依然是人们熟悉雷锋的第一张面孔。1960年1月8日,雷锋光荣入伍。一次部队召开忆苦大会,雷锋和另外几名战士给全团做报告。雷锋的班长,后来和雷锋同在一天入党的薛三元回忆到:
“讲到万恶的旧社会逼死了爷爷、父亲、哥哥,讲到弟弟病死在母亲怀里,母亲不堪地主凌辱悬梁自尽时,全团战士哭成一片,会场根本讲不下去。上台的几个人,雷锋讲得最好。”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苏联老大哥掐我们的脖子,部队为了支援全国人民,将战士的口粮从1斤4两减到了9两,有战士饿得晕倒在了哨位上。雷锋的苦难身世,加上他声泪俱下的诉说,极大地提振了官兵的士气,一下子成了军区忆苦思甜典型,东北从部队到地方许多单位都请雷锋去做忆苦报告。
当年在全国首次报道雷锋的新华社驻辽宁分社记者佟希文、李健羽,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雷锋忆苦报告的情景。
“沈阳师范学院请雷锋去作报告,雷锋个子很小,很不起眼,大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结果,雷锋往那儿一坐,讲自己的家世、经历,底下鸦雀无声,讲完了以后,大家都主动起来鼓掌,还有人站到桌子上,领着大家喊口号,雷锋的苦就是我们的苦!”
到1961年1月15日,雷锋作忆苦报告27场,听众2.2万余人。“苦难雷锋”影响了雷锋人生的走向,也伴随人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爱美雷锋
在很多人的眼中,特别是在近20年,当“皮夹克、手表”等一系列的“新闻”曝光后,原来“苦大仇深、爱憎分明”雷锋又多了一个形象,时尚。雷锋时尚一点不假,但如果我们完整地了解了雷锋时尚的背后,就会觉得这个22岁的青年更加可爱、可敬。
在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社区,我们找到了76岁的张建文,他和雷锋原先同在望城县委交通班工作、生活,后来又一起招工到了鞍钢。关于雷锋皮夹克的故事,张建文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当时鞍钢文化活动很丰富,周末经常有舞会。团组织动员大家参加,很多人劝雷锋参加舞会要穿好点。雷锋会开拖拉机,去了不久就是正式工,工资36块多,很高了。当时年轻人都喜欢买件皮衣穿,冬天御寒,又时尚。雷锋就拉我去寄卖店转,我家里困难,他就买了两件,他自己一件棕黑色的,送给我一件黑色的,还有两块手表,也是他一块,我一块。”
“雷锋喜欢照相,我们来鞍山时要在武汉停留,他看着用钢铁建成的长江大桥,想到就要当钢铁工人了特别高兴,就在长江大桥那里照了相,后来路过北京,见到天安门前有人用摩托车拍照,他也上去拍。买了皮衣后,他很快就穿着皮衣照了相,还把照片寄给了望城县委的老领导。”
在长沙望城的雷锋纪念馆、辽宁抚顺的雷锋纪念馆,还有位于沈阳军区雷锋团营区内的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记者都见到了展出的皮夹克。但只有雷锋团里展出的一件才是原件。
张建文回忆:
“县委赵阳城书记看到雷锋这个照片,回信批评雷锋,全国人民正勒紧裤带,你怎么能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读后非常惭愧,从此就再也没有穿过那件皮夹克。”
雷锋参军后,团里要排练一场戏“老刘的故事”。老刘是个地下党,当时大家都是土布衣服穿着不像,雷锋主动把他的皮夹克拿了出来,演完之后又收到了箱子里。
这件皮夹克的命运并没有到此为止。雷锋逝世后,第一次展览,有一位领导看到了箱子里的这件皮衣,脚轻轻一碰,“要这个好吗”。后来这个箱子就没有公之于众。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打开箱子,惊讶地发现了这件皮衣,又当新闻披露出来。追求时尚的雷锋与艰苦朴素的雷锋形象猝然碰撞,引起了许多争鸣。
其实从今天的眼光看,无论雷锋拥有皮夹克、手表还是爱照相,都是一个年轻人爱美、热爱生活的表现。而雷锋在爱美的同时,依然可以将县委书记送他的一双袜子穿到补丁摞补丁还舍不得丢;在暴雨如注时可以不顾一切地抱出自己的被子、大衣盖在水泥上;在战友打完球喝汽水的时候坚持喝自来水解渴;在部队发两套军装的时候只领一套,审视雷锋的经历与性格,在他的身上,追求时尚与勤俭节约不但毫不矛盾,反而是如此真实可信与和谐一致。雷锋的爱美,才是真正的大美。过去如果有人误读了雷锋,应该是没有了解真相,没有全面地看待雷锋所致。
50年后看雷锋,有一些当时不理解的事如今已经习以为常。譬如写日记,譬如赠言,譬如送照片,甚至像改名字。据张建文回忆,雷锋原名雷正兴,因为觉得是旧社会所起,而旧社会让他家破人亡,何谈兴旺?他一度改成雷峰,因为登山可望远。后来在来鞍钢前填表时改成了雷锋,因为一与钢铁结缘,二有先锋之意。张建文原名张希文,也是请雷锋帮忙改成了张建文,变被动希望为主动建设。
历史长河,人生谁不随波跌宕?唯有回归人性,才是长远目光。
快乐雷锋
1960年7月,雷锋参加沈阳军区体育运动会时留影。
苦难可以把脆弱的人压倒,但在雷锋的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丝毫悲苦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了,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充盈着小雷锋的身心,他那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化成灿烂的笑容,时时刻刻洋溢在脸上,化成热心助人的行动。
今年79岁的雷蒙宣是雷锋的本家,是望城雷锋纪念馆的老馆长,从小就熟悉雷锋。
“1950年开始办学校,雷锋就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同学看成是自己的弟弟、妹妹。雷锋活泼、机灵、好动,爱出风头,唱歌、演戏都有他的份,同学们都叫他‘浮头鱼’。雷锋还扮演过3次女孩子,有一次演戏他跟演日本鬼子的同学真打起来了。问他为什么打,他说‘我想起我爸爸就是被日本兵毒打才死的’。”
心怀感恩的雷锋一心回报社会。1958年1月,望城县团委号召捐款为团山湖农场买拖拉机,在县委当通讯员的雷锋捐款20元,是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人。雷锋也因此成了全县第一个拖拉机手。冯健是当时望城有名的“养猪姑娘”,曾经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雷锋特别崇拜她,喜欢亲热地叫她健姐。今年已经75岁的冯健回忆到:
“当时雷锋一蹦一跳地来找我,特别高兴地喊,健姐,我会开拖拉机了!”
到鞍钢后,工友们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阳光、爱助人的青年。乔安山比雷锋早两年到鞍钢,他说:
“当时能写信的人不多。雷锋有文化,有个同事来信,让雷锋帮忙念,完了雷锋就主动提出来,我帮你写回信行不行?后来大家都找雷锋帮忙写信。到了星期天他就搬个小凳子坐在那儿,看大家谁要写信。很短的时间他就和大家处得非常友好。”
参军后,雷锋更加自觉地助人为乐,回报社会。公社成立他捐款100元,辽阳受灾他捐资100元,总共203元的储蓄只留给自己3元。
有一次,佟希文、李健羽和雷锋一起坐车回部队,路上想采访雷锋却聊不下去。
“一会儿上来一个人,雷锋你上哪儿去,一会儿上来个孩子,雷锋叔叔你好。售票员就说了,这是你们在采访,要不他早忙活开了,要不就扶老人上下车,要不就打扫卫生什么的,他老坐车上沈阳作报告,这一路没有不认识他的。”
雷锋的快乐、阳光发自内心,发自他内心的感恩。雷锋生前所在连的司务长蔡云说:
“我和他还有给养员曾经住一个屋,他总是对我说,我是一个孤儿,如果不是毛主席,不是共产党,我说不定死在哪个旮旯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把哪里当做自己的家,都能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战友乔安山也说:
“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当时也想学雷锋,上了火车也想做好事,结果一看一火车人就紧张,扫一会儿地就出了一身大汗。雷锋上了火车,就觉得到了自己家一样,乘客就像自己亲人一样,所以特别自然。他的价值观就是奉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1年2月2日,张峻根据雷锋事迹构思并拍摄的一张“夜读”的照片,2000年首次公开展示。
雷锋多才多艺,会吹口琴,会拉手风琴,爱唱歌,会跳舞,还热爱文学,写诗、写小说。有人曾经疑问,雷锋完小毕业,怎么能写出那么深刻的日记,原因在于雷锋自学、好学,把钉子“挤”和“钻”的劲拿来学习。
当时望城县只有县委张书记有一套毛主席选集,雷锋征得书记同意,就借过来看。雷锋在收发室还看到一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借去看,后来毛主席评价他“此人懂得一点哲学”,源头或许就来自这里。
1959年征兵,雷锋体检不合格,带上皮箱“赖”在兵役局不走,余新元政委正是打开皮箱,看到了张书记送给雷锋的毛选一至三卷,又看到了雷锋做的学习笔记,觉得“这个小子不简单”,才容许他留在兵役局帮忙,后来又帮他参军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