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三)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接上文)

5、身痒

临床表现:常见一处或多处皮肤发痒、或皮肤无异症、或皮肤有异症,常伴皮疹、或水泡、或癣、或疮等。

内针治疗:根据发痒位置选取经络三焦同气,多加八风或八邪,如全身发痒,首先选择发痒明显的部位进行;局部发痒,根据其所在的经络三焦找同气,或左症右治,或右症左治,或上症下治、或下症上治。

6、皮肤病

临床表现:皮肤病常见各种癣、各类斑或疹、紫癜等。

内针治疗:根据癣、或斑、或疹、或紫癜面积的大小、程度的轻重决定轻重缓急,再根据所在的位置确定经络三焦同气,采用“左症右治、右症左治,上症下治、下症上治,阴阳倒换求”法则,选取穴位施针,多加八风或八邪。

7、肌肤麻木

 临床表现:可见于某处肌肉、皮肤麻木不仁,或知觉消失,多见于上下肢或手足、颜面。内诊治疗:上肢麻木根据法则,可在下肢寻经络三焦同气施针;三条阳经(或阴经)均有,则在同气的三条经络上均施针,当然,一定要结合三焦同气,必要时阴阳倒换;也可以在对侧的对应经络上施针;同理,下肢麻木根据法则,可在上肢寻经络三焦同气施针;三条阳经(或阴经)均有,则在同气的三条经络上均施针,当然,一定要结合三焦同气,必要时阴阳倒换;也可以在对侧的对应经络上施针。

8、水肿

  临床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头面部水肿涉及到阳明经、太阴经(眼睑水肿)、少阳经(耳道水肿),四肢水肿可涉及到三阴经和三阳经,腹部水肿可涉及到三阴经和阳明经、任脉、带脉。

内针治疗:

(一)头面部水肿为上焦,可在手或足上找经络同气,阳明经在手取合谷、在足取陷谷;太阴经在手取大鱼际,在足取太白;少阳经在手取中渚、在足取足临泣;太阳经在手取后溪,在足取京骨。

经络:阳明、太阴、少阳、太阳。

三焦:上焦。

上下左右: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施针部位(同气):

上肢:合谷、大鱼际、中渚、后溪。

下肢:陷谷、太白、足临泣、京骨。

(二)上下肢水肿:根据法则,上肢水肿在下肢取三焦经络同气;下肢水肿根据法则在上肢取三焦经络同气。

要注意的是,抓“症”时,要抓水肿相对明显的部位而找同气。

(三)腹部水肿:

在上肢中焦取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列缺、外关,可倒换到上焦;在下肢中焦取足三里(或上、下巨虚)、三阴交、照海、足临泣,也可倒换到上焦。

经络:阳明、太阴、厥阴、少阴、任脉、带脉。

三焦:中焦。

上下左右:一般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

上肢: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列缺、外关。

下肢:足三里、三阴交、照海、足临泣。

注:背部也会见有水肿,多涉及太阳、督脉、带脉。根据法则施针。

(未完待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  黄帝  黄帝词条  病症  病症词条  临床  临床词条  思路  思路词条  常见  常见词条  
经穴

 针灸有一种境界,叫“意气合一”

作者/胡溪恬电影《哪吒-魔童降世》里,太乙真人用一支“指点江山笔”在“山河社稷图”里的世界随心所欲地挥墨变化。虽然只是电影中的想象,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其实“境随...(展开)

经穴

 “委中穴”的正确打开方式 —— ...

导语:委中穴,你真的会用吗?穴位取法:腘窝横纹中央偏外,伏卧取之。俞穴特性:委中为足太阳经之合穴,兼血郄穴。主治:腰脊强痛,髀枢腿膝伸屈不利,风寒湿痹,热病汗不...(展开)

经穴

 “一针一穴”治疗美尼尔氏症

美尼尔综合症为一突然发作的非炎性迷路病变,具有眩晕、耳聋、耳鸣及有时有患侧耳内闷胀感等症状的疾病。多为单耳发病,其发病原因不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人多为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