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天下无...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

(二)细说阴阳

(三)体验五行

(四)细说五行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一)阴阳五行与人体

(二)阴阳五行与疾病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一、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二、气血

第四讲 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一、对正气的解说

二、对邪气的解说

(一)外感之邪

(二)内生之邪

三、正邪之争

四、关于体质

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一、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五)望舌

二、闻诊

三、问诊

(一)系统问诊

(二)特定问诊

四、切诊

(一)脉诊的基础知识

(二)中医诊脉,诊什么

(三)脉诊的意义

(四)如何诊脉

第六讲 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

第七讲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第八讲 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第十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第十二讲 再识中医

附录A 自学之入门必读

附录B 辨证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C 网友学习感言

后记

第十一讲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海在形态上与江河不同,在性质上也与之有异。简单的说,江河之性,更重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海之性,更强调同区域内的协调一致。举例来说,上游水源受到污染,下游的水质必然不纯;下游水行受阻,上游的河水就容易泛滥。海则不同,东海有东海的水质特点,南海有南海的石油矿产,再远到大西洋,北冰洋,差异就更加显著。人体内的经络也是同样的道理。

十二经脉像十二条江河,发端于四肢末端,流至肘膝关节即汇流入海。那么入海后的经脉,在诊治疾病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分布于四肢末端的十二经脉用以诊治疾病的原理与基本方法。其实人体内,还有比四肢筋肉更为重要的部位——躯干。胸腹腰背部,直接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相接壤;这些部位的腧穴,同样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功用。那么这些腧穴诊治疾病的规律又是怎样?与十二经脉有着怎样的异同呢?海在形态上与江河不同,在性质上也与之有异。简单地说,江河之性,更重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海之性,更强调同区域内的协调一致。举例来说,上游水源受到污染,下游的水质必然不纯;下游水行受阻,上游的河水就容易泛滥。海则不同,东海有东海的水质特点,南海有南海的石油矿产,再远到大西洋、北冰洋,差异就更加显著。

人体内的经络也是同样的道理。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头面官窍之间形成的是上下游的关系;而躯干部则更多地表现为局部诊治方面的共性,如胸部前后腧穴对肺心疾病的诊治效果较好,而腹部前后的腧穴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胃肠肝胆疾病的诊疗价值,肚哜以下的少腹部与腰部腧穴则是常用于诊治肾、膀胱疾病,以及妇科的多种病症。以下无疾继续向大家介绍胸、腹、背部最常用到的一些腧穴。

一、胸部要穴

膻中

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女性卧位取)。

功用:诊治胸肺疾病要穴。

无疾按:膻中穴被称为“气会”,位居胸部正中,对胸部器官,尤其是肺脏的疾病,如咳嗽、喘、胸闷等,都有很好的诊治作用。临床所见的咳喘患者,无论得病久暂(慢性病患者尤其显著),往往可以在膻中穴处发现明显压痛点。对该穴的针、灸、推拿,也常常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作用。宋代针灸大家王执中,在名著《针灸资生经》中提到一则医案,即是单凭此穴来治疗的。“有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臚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所谓“应”,这里主要指压痛;“冷针”即是今天最常用到的毫针。

除用治肺脏疾病外,本穴对女性出现的乳腺增生也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其理就在于,乳腺增生本身虽多由痰湿寒瘀等所致,但其发作每与气滞有关。膻中穴最善治气,又正处两乳之间,故能起效。不过治疗前,还是离不开诊断的步骤,即如王氏医案中所讲“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有“应”,则表示此处为藏邪之所,针灸按之则有效;无应,则效不可期。

胸部腧穴由于与心肺距离较近,针剌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今天临床—般较少选用。而膻中穴则不然,此穴下方正是胸骨所在,针刺操作十分安全。胸部其他腧穴,无疾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二、腹部要穴

1、中肮

定位:肚脐与胸剑联合(俗称“心口窝”处)连线的中点处。

功用:诊治胃肠病之要穴。

无疾按:此穴位于上腹部之正中,胃肠出现疾病时,常常可在此处出现异常反应,如硬块、条索、压痛等。无疾在临床见到不少女性朋友,经常在中脘穴上下出现硬块。严重者可大如鸭蛋,坚硬如石,且常随情绪变化减轻或加重。针刺中脘时,也可感到针尖如刺钢板一般,分寸难行。这种情况,通常多是在腹中先有一寒痰瘀血互结形成的“核”,遇到情志不遂时,气在腹中“痰核”周围大量聚集不化所致。针刺中脘穴,及小腿足三里穴,配合肝经太冲,病情一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缓解。

2、天枢

定位肚脐两侧二寸(约三手指宽)处。

功用:诊治肠腑疾病要穴。

无疾按:天枢是诊治肠腑疾病的要穴,腹泻、便秘患者,无论急性慢性,多可在本穴附近找到异常反应点。针灸、推拿皆可用来治疗。由于下面有一则用天枢穴治疗的验案,这里对本穴的应用方面不作过多讲解,主要与大家一起分析下天枢穴起效的机制,再一起回忆下针灸治病的道理所在。

腹泻与便秘的主要病位都在大肠,却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病症:前者是排便太过,后者是排便不及。但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时,却都可以用天枢穴来实现,道理何在呢?

首先还是一起回味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人体是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一般来说,人体不会主动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人体对外界剌激所作出的各种反应,都是出于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举例来说:手遇到滚烫的水会立刻拿开,是为了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烫伤;吃了不干净或有毒的食物会呕吐腹泻,是为了避免这些有毒的物质留在体内造成更大的伤害;肺脏感受寒邪会出现咳嗽,是为了尽快地将邪气排出体外,恢复肺脏的生理功能;人体器官组织受到损害会出现疼痛,是为了提醒人体注意,不要让伤害继续加重。

但人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只靠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无法将病邪完全驱逐出去;尤其是对于体质偏虚的朋友。这时上述的“人体智慧表现”往往就成了一种让人头痛的病症,如长期的咳嗽、腹泻,缠绵难愈的各种疼痛。这时,就需要_些外界的力量,来帮助人体早日渡过难关了。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人体,对疾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又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人体摆脱疾患。

西医是以“霸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譬如两军巷战打响之际,我军以核弹投入街巷之中,一时间敌我皆损,灰飞烟灭,万物归空。战后,人们再从一片瓦砾中站起,逐步开展国家建设,恢复生产生活。不过核武终归不应作为常规战的首选武器。

中医是以“王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外有强敌人侵时,则派遗海(利小便)、陆(通大便)、空(发汗解表)三军,驱逐邪气,速战速决;内生不肖,则备有一盆凉水以令清醒(寒以清热),一盆炭火以暖其心(热以散寒),一队交警以疏导拥堵(行气活血),一队子弟兵以填海屯田(燥湿化痰);外内平息,国力不济时,又以无为之治以休养生息(养阴血),鼓动士气以谋求发展(益阳气)。诸般治法,外有廉颇平定四夷,内有相如治理国政,如此将相合璧,方成王道之法。

针灸是以“帝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以针灸治病,其实并未向体内派驻一兵一卒。能赖以为治者,一曰“治神”,二曰“调气”。神贵宁,气贵行。神乱不治则举国昏聩无度,气滞不行则政令难施,地方作乱。治神之要,在养精血而安神志,尚理三阴;调气之要,在复气血周行之机,须调十二脉。如此神气动静为生之大要,针灸明乎此,堪为帝道。

具体到针灸治病之理,又与上文所讲人体自身的智慧密不可分。人体是自然界至为精妙的杰作,自然之道在和谐,和谐之法在阴平阳秘,阴阳之要在中正平衡,中平之意在于自稳。人体的自稳性,正是很多疾病可以自愈的道理所在。真正疾病发生时,大则出现全局性的神病,小则出现地方性的气病,自稳之机受到约束。医以微针治其神,调其气,譬如累卵之危得以化解,摧城之险得以排除。自稳之机得复,则疾病可除。故针灸治病之关键有二:一在择时,二在选地。择时即选择正确时机,选地即选择恰当腧穴。或谓之: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作正确的事。

回过头来,再看天枢。天枢位列肠腑之上,又处脐之两侧,是肠腑气机升降之枢纽。古人以六腑象天,五脏象地,此穴故有“天枢”之名。针灸此穴,最善理肠腑气机。肠腑运行疾患,无论太过之泻(实下降有余,上升不足),与不及之秘(实上升有余,下降不足),都是在肠腑之地出现的“气结”。欲解此地之结,天枢即为正法。再合以阳明经之“应”处,则结无不可解矣。

3、关元、气海

两穴位置相近,功效有类,故合一而讲。

定位:关元在脐下三寸(一掌宽)处;气海在肚挤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功用:补益要穴。

无疾按:两穴位居哜下,是历代医家、道家都非常重视的补益要穴。相比而言,气海更偏于补益一身之气,关元更偏于温育元气。所谓元气,孕于肾中,为一身生命活动之根本。这里留下一点供大家思考:气属阳类,而背为阳,腹为阴,最善补气之穴,何以在腹而不在背?

三、背部要穴

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和十四椎。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看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看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

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是虚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農,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疙,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堋紧,胀痛甚,行走不便。循经上按,在小腿内侧中部足太阴与足少阴经之间,有一明显硬结,按之胀痛。乃以1.5寸毫针,于硬结处上下通导,再以皮内针一枚,刺入局部埋针。针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傍晚时水疱已塌陷,次日清晨水疱完全消失。

无疾按:此例属典型的经络辨治验案。西医看来,此当属真菌感染类疾病,治疗当以抗生素类对抗,以杀灭病菌。但此病初起,邪势较猛,又尚未糜溃;外用药无用武之地,内服药则效缓难耐。按中药治疗思路,此湿邪下趋,法当渗利。但药物作用于全身,对此局部迅猛之邪,的确欲速而不达。如果此时心中怀有经络辨证的思路,尝试从经络角度去认识此病,就可以很轻松地获效了。

首先天在长夏,湿气当令。人受气于天地,与天地之气时时相通。且无疾体质偏于气阴皆不足,内有湿象。今外内湿邪相感,因成此疾。湿性重浊趋下,所谓“水往低处流”。人体从而因势利导,希望将水湿邪气从足排出。但外内之湿合而力大,正气不足以将湿邪完全排出体外,邪至中途而止,水湿停聚,滞留经脉。邪气不出,将藏身何处呢?实践表明,何处不足,邪气就会流向何处。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疾平素脾肾即有不足象,今邪趋之处,正在两经间,恰与病机相合。循经上求,两经间得触硬结,即是江河壅闭之症结所在。至此则诊断已明。

正气本欲驱邪外出,只因邪气稽留经脉而成结聚之势,方致邪留不去。故治疗之法,重在以针疏导,决口泄洪。只需将结聚打开,恢复河道通畅,正气即可推动邪气外出,一泻千里。另,泄洪排邪看似简单,其实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解结之后,若能辅以皮内微针,缓缓助正推动之力,方可速收全功。

病案2女,42岁。3年前之盛夏,患者与无疾一起坐火车前往内蒙古公干。由于在北京感受署湿邪气,患者凌晨突发急性胃肠炎,腹中绞痛,腹泻不止,呕吐数次。天微明时唤起无疾为之诊治。诊见面色倦怠,乏力懒言,舌苔有黄腻象。此病在肠腑,经属阳明,暑湿为患,亟当驱邪宁正。沿足三里穴以下按循,在上巨虚穴附近得一明显压痛点,刺之。再于腹部肚脐两侧之天枢穴行针,患者谓:针下呈线状向下放射,腹痛立止。留针5分钟。针后患者又行腹泻呕吐各一次,即止。下火车后还须8小时左右汽车路程,起伏颠簸较甚。无疾间以手指按压患者内关穴,一路平安无事。

无疾按:病案1为典型的经脉病,毫针善调经脉之气,对此类病症自然疗效显著。其实对于脏腑病症,针刺的效果同样十分满意。此例属急性胃肠腑病,又发生在特殊的环境中(火车上),手边无药,更显针剌疗法之便捷优势。

此例案中,湿热之邪困阻胃肠。邪气为患,正气即欲逐邪外出,故而上吐下泻。但所感邪气来势较猛,一次吐泻尚无法完全达到逐邪目的,故见反复再三。现在的问题是,邪气几经吐泻,已经衰其大半。但正气在逐邪过程中,同样经受了较大的损耗。这些英勇的战士,一心奋力抗邪,却忽视了自身的安危。因为吐泻的过程,并不仅是单纯的逐邪。湿热之邪委身于人体水谷津液之中,逐邪必然导致大置阴津的损失;同时,要驱逐盘踞体内的邪气,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气。

当正气大虚之时,又经常会发生一种变化:正气变得异常敏感。譬如一个人屡次受到他人的攻击,伤痕累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此后这人对敌人的警惕性会异常提高,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全副武装来备战,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的举动。这种现象出现在急性胃肠病患者身上,就是吐泻不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是神病的一种表现。此时最需要的,只是有朋友站在身边,轻轻的拍下肩膀,说一声:“兄弟,太累了,歇一歇,放松一下吧。”

当此之时,医生面对的问题有二:一是驱逐未尽之邪,二是安抚过劳之正。针足阳明之应与天枢穴,其旨即在解胃肠之结,抚胃肠之正。

按当前公众对于针灸的认识,针灸最擅长的,不过是医治中风后的偏瘫,及面瘫口眼歪斜。再深入了解一些,会认为针刺取效很快,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如上面两则医案中提到的,或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急性疼痛性疾病。那么对于慢性顽固性的病症,针剌的疗效又会怎样呢?

病案3女,33岁。产后腰痛8年。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盆腔炎。屡经中药、针灸治疗,疗效不理想。无疾诊时见:腰骶部正中酸痛,压痛明显。腰痛晨起时最重,自感僙硬,翻身困难,弯腰困难,行走困难。腰部喜温喜按,艾灸后觉舒适。白带量多,浑浊不清,气味不甚。大便长期不成形。夜尿2〜3次。夜寐可,食欲可,月经常后期三四日,有血块。舌淡,苔薄白,有齿痕。

无疾按:此例病情比较复杂,虚实兼备。脾肾阳气不足,下焦又有湿邪为患。以温健脾肾,利湿活血方药治疗数月,有效但始终无法满意。改以针灸治疗后,医生皆以病位在腰,直属督脉与足太阳经,关乎足少阴经。从此三经考虑,每取穴肾俞、委中、太溪及局部阿是穴等,针后疼痛即减轻,但不数曰病情依旧。后再经针刀、音药外敷、刺血、艾灸等方法治疗,收效皆不满意。无疾这里提示一点:在诊治一些病情相对复杂的疾病时,应用经络理论进行辨证,不能把思路严格地局限在经络循行的框架内。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脏腑的问题,可以影响到其他的脏腑;一条经脉的病症,也可以造成其他经脉的病症。继续讲此案的诊治过程。

鉴于此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无疾对患者十二经脉(如上讲所讲的部分)进行全面的按压检查(可谓之经脉体检法)。经查,患者出现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足三阴经和手太阴经。足三阴中,尤以足太阴为甚。结合患者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腹泻、夜尿频,舌淡,有齿痕,此患者证属比较典型的脾肾阳虚。正气亏损,寒湿邪气长期稽留体内,气血壅滞,而成此患。此时治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正气的扶助。

故以补中益气丸与艾附暖宫丸二药,日服两次以培补正气之根基。同时于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处行针剌补法;腹上中脘、天枢等穴见硬结处针剌以通达肠腑;对足太阴经脉硬结处通行疏导以利邪;并于腕骨穴、中渚穴、合谷穴等处一边针刺,一边嘱患者活动腰部,令人体在运动中完成自我调整,以令正气复位,而腰间邪气无处容身。经针三次后,患者腰痛即大减,自诉晨起腰痛若失,活动自如。

在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还会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辨证体系。无疾前面从四诊到辨证,以及后面的中药、方剂和医案部分,都是以脏腑辨证的思路从一贯穿而成的。到了针灸部分,大家如果留心,或许会发现一些变化。这里强调的,往往不是患者病症是虚在气还是血?是寒邪停聚,还是湿邪不化?取而代之者,是病在何经?

针灸辨证体系的问题,是无疾自读大学起,一直感到十分困惑的一个问题。课本上所讲的辨证方法,似乎与中医脏腑辨证无异。但临床所见,针灸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却很少有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作的。针灸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病从何来呢?究竟怎样的一种方法,才是可以对针灸临床发挥切实指导意义的辨证方法呢?下面是无疾对既往一则病例作出的详细分析,对照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两种不同的方法。涉及内容专业性较强,读到此案的各位朋友,不妨据己之所需,拿来主义。

病案4李某,女,50岁。主诉:舌痛10年。现病史:1996年开始,自觉舌尖疼痛,至夜及安静时加重。当时未予重视。近3年来,舌痛逐渐加重,位置走串不定,影响睡眠。经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灼痛综合征”,予止痛喷剂,疼痛暫时缓解,但停药即作,后经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1983年生产后,曾患下肢静脉炎,经中药治疗痊愈。

刻下症见:舌烧灼样疼痛,舌尖尤甚,舌体、颊内侧、上颌部走串样疼痛;疼痛在安静时及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疼痛得饮食可缓解。患者身体偏胖,性急易怒。饮食可,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夜寐不安。目干涩,耳鸣。脉两关上滑,尺沉。舌淡白,苔白腻,舌尖部略红,未见糜烂及出血点。

以下试从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角度,对上述病例进行分析。

1、经络辨证分析将《内经》中涉及的所有与舌相关的经络内容总结后发现,与舌发生联系的经络包括: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络三条经络。三者在循行方面与舌的联系,按《灵枢·经脉》篇原文记载如下:足太阴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三条经文的记载来看,足太阴经直接与舌本相连,散布于舌下,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足少阴经主要分布在舌的两侧;以上两条经脉的主千均止于舌。手少阴络则是在循行过程中联系到舌,止点在于目系。

接下来,在主病方面:足太阴经“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足少阴经“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手少阴络主病“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分析三条经文可以发现:足太阴经所主的与舌相关的病症,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舌本自身的病变;足少阴经所主病症,则与肾脏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而手少阴络主病更趋向于舌在发音方面的异常。

综合比较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络三条经络在循行和主病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此例患者出现的舌痛,在经络方面当属足太阴经证。即此例患者的病位在于足太阴经。

关于辨识病性虚实的问题,《灵枢·卫气》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该篇在论述十二经标本后提出:“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本例舌痛其病位在上,病性属于第四种“热痛”。因此,该病症当属实证。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对本例病症的经络辨证结果,即病位在足太阴经,病性为实。根据辨证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治疗过程中的选穴和手法。

根据《灵枢·卫气》篇中对足太阴经标本的论述“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表示舌本发生的疾病,其治疗当选足太阴之本穴“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即今日之三阴交穴)为主穴治疗。据此拟定针灸处方为主穴:三阴交;配穴:脾俞。针刺手法:泻法。

以上病例的诊治过程,大致体现了经络辨证的基本步骤,即①列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②辨识疾病病位在于何经;③判断病性虚实;④确立临床选穴方案和针刺手法。

进一步分析上述步骤可以发现:①以《内经》原文为依据,列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是辨经选穴的基础;②辨经的过程,需要依赖于对经络循行、主治的综合分析和判断;③选穴的依据,需要建立在《内经》中确立的多套治疗体系的灵活运用的基础上;④病性的判定,直接影响刺法;而病性判定的依据,除需根据病症特点外,还与医生的手下感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在理论上探讨病性的问题显得比较复杂。

2、脏腑辨证分析综合考虑主症、兼症来判断病位病性。从舌痛的部位来看,“舌烧痛,舌尖尤甚,舌尖部略红。”病位主要在于心;另存在“大便不成形”,“性急易怒,目干涩”以及“耳鸣,尺沉”,说明病位方面,还涉及脾、肝和肾三脏。

从舌痛的性质来看:舌烧痛是热象,但疼痛并非持续不减,而是以安静时为著,得饮食可缓解。由此可知,本例舌痛因虚而起。另从一些兼症表现包荦:“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目干涩”,可以看到,患者存在气血两方面的亏虚。此外,“身体偏胖,苔白腻,脉两关上滑”,表明患者体内还有湿邪内滞的征象。

综合考虑病位病性,可以得出,以脏腑辨证法分析,此例患者当属:心肝血虚,脾肾气虚,兼有湿证。

从上述两种不同的辨证方法中可以看出:面对完全相同的病症,采用两种不同的辨证体系来分析,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对病位和病性的认识:按经络辨证,则病位在足太阴经,病性属实;按脏腑辨证,则病位在心,涉及脾、肝、肾,病性属虚。相比而言,经络辨证的结果,对针灸方法的使用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而脏腑辨证的结果,无疑对中药疗法更具针对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络  经络词条  奇效  奇效词条  针灸  针灸词条  天下  天下词条  
经穴

 头部穴位--囟会穴

囟会穴囟会穴名解1、囟会。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