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于高血压,这点儿你可能没意识到!

为什么有些高血压病人,虽然坚持服药并自感血压控制得不错,但仍发生了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有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半数自认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病人,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其血压并不稳定。

其表现为早上升高或下午升高或早上、下午都升高或夜间升高等,说明其血压控制实际上并不理想。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

血压科主任余医生告诉我们,人体血压表现为以24小时为周期的规律性波动。

一般健康成人血压的变化呈昼高夜低的节律,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24小时血压波动趋势图呈“杓”型,即有一明显的夜间谷。

这种节律变化对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部分人群中,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其夜间血压并无明显下降,将此类型称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甚至出现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而将夜间血压下降明显者称为深杓型或超杓型血压(血压夜间下降>20%)。

血压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和心血管事件增加,降低血压能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

血压水平不是器官损害的唯一决定因素,血压节律性和波动性异常同样能引起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研究显示,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而超杓型高血压则可能增加夜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仅靠诊所偶测血压来判断血压控制的情况是片面的,一天中所测量的血压值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真正反映全天血压波动的趋势。

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了解夜间血压的下降幅度、清晨血压的升高情况、相邻血压读数之间的变异情况,以及舒张压变化与收缩压变化之间的关系等指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或做出更合理的预后判断,更合理地调整降压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用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尽可能控制到最低。

另外,对于没有确诊高血压,而偶尔测量血压升高者,很大一部分可能真的患有高血压,但也有许多人可能只是血压测量错误,或一过性血压升高,或属于典型的“白大衣性高血压”(即诊室血压≥140/90mmHg,而24小时、白天、夜间血压均正常),通常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才能排除。

需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对象包括:

1.发现血压升高,怀疑高血压者;

2.已确诊高血压,但同时服用至少2种降压药物足量治疗,血压仍未达标;

(即多次测得诊室血压平均值仍≥140/90mmHg或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

3.已确诊高血压,并坚持降压药物治疗,且血压已达标,但仍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或新出现了靶器官损害(如蛋白尿、左心室肥厚、腔隙性脑梗死等),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

4.血压波动在120-139/80-89mmHg,未服用降压药,但出现了靶器官损害,而并无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通过与诊室血压对比,可以进一步确立以下诊断:

1.未服药者的“白大衣性高血压”:可以避免对“白大衣性高血压”实施降压治疗。因为,盲目针对“白大衣性高血压”者进行治疗不仅无益,还可能有潜在的低血压风险。

2.“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而24小时、白天、夜间血压升高);

3.正在接受降压治疗患者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即在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140/90mmHg,而24小时动态血压的平均值<130/80mmHg,即已经达标),及“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

专家提醒:

在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单纯采用诊室血压评估降压疗效,既可能低估血压控制情况,也可能高估血压控制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出患者,避免给予这些患者过度治疗,既节省药物费用、减少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避免血压过度下降的潜在风险,还可以发现那些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特别是夜间血压未控制者。

也就是说,在初次诊断高血压时,以及在降压治疗过程中,都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来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综合整理

2020-03-31 16:15:1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这点儿  这点儿词条  高血压  高血压词条  对于  对于词条  意识  意识词条  可能  可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