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这篇文说,给你聊聊冠心病、心痛、胸闷的问题。
记得前些年,我去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上,我和一个西医内分泌科教授在一个小组。几天的接触,非常融洽,成了好朋友。
慢慢熟悉了,彼此间也就无话不谈了。有一次午餐会上,这味西医教授对我压低声音说:“你说你们中医,到底有什么用啊?现在治病都靠西医,中医将来怎么办啊”?
言语间虽然露着关切,但是也能感受到他对中医的鄙夷。
我淡淡地说,这得看你指的是哪方面的病了。
这个老教授随即说:“这里的病怎么样”?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胸口。
原来,他有冠心病,偶尔会感觉有些胸闷。他这次来开会,是随身带着药的。这次会开完,他准备做进一步治疗。
我了解情况之后,对他说:“这样吧,我给你出个主意,用中药代茶饮,应该能比较好地减少你发作的次数,减缓你的症状。你试试怎么样。你要觉得有用,就说明中医还是可以的”。
他说好。我随即把茶方告诉他,真的只有两味药,而且用药十分轻灵,一个用3克,一个用1克,就这么一丁点。
你听我往下说,说完我再告诉你是什么。
老教授看了,不解地说:“这俩药,我以前修中医的时候认识,一个是活血的,对心脏肯定有好处。另一个是治脾胃的,跟心脏也没关系啊。你可别给我吃错了”。
我笑着说:“我好端端地给你吃什么错药啊!你回去用就是了”。
结果,在会议结束,我和他分手之后,大概有一个多月吧,这个教授给我打来电话,非常高兴地说:“你们中医有用啊!我喝你的东西,这个月没犯病啊”。
我也很高兴。告诉他,你可以接着用,但是不能放弃对心功能的监测,必要的时候还得配合西药。它能减少你发作的次数,减缓发作程度,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
我说给这个老教授的茶方到底是什么啊?很简单:红花3克,檀香1克,放在杯中,用沸水冲泡,然后加盖盖好,闷3分钟,频频代茶饮,每日一剂。喝七天休息一天,然后接着用。阴虚火旺的人,有出血倾向的人,血虚的人,都不能用。
这个小茶方,也是我和同行交流中得到的。它本是南京国医名家傅宗翰老先生常用的一个茶方。我学来以后,屡屡应用,效果不错。它的道理很简单。红花,是中医药里面有名的活血化瘀药物,它善于通经,还善于止痛,对于淤血阻滞心胸导致的心痛、胸闷等有治疗作用。里面的檀香,虽然用量很少,似乎是“捧哏”,但是其意义非常重大。檀香这味药,性味辛温,能行气调中,散寒止痛,确实如前面那位老教授所言,善理中焦。但是近些年,此药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几率大增,取的就是它辛温行气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红花有檀香帮忙,化血瘀的作用更好,行血的作用更强。这就是两味中药配伍的意义。
在这里,我想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这件事,说点自己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患者,提到冠心病、心绞痛,立刻会想到支架、搭桥,会想到各类西药。实事求是地说,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确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见效快,立竿见影。但是,中医中药是不是就没有用武之地呢?也不能这么说,在中医内科学里面,“胸痹”、“真心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最初仲景先师的瓜蒌、薤白、白酒开始,中医用治心病的方法就层出不穷。我认为,中医治疗心病,有两大优势。
第一个,就是在预防复发方面。中医配合西医,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的预防复发,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红花配檀香代茶饮,就是典型例子。对二个,就是中医的分型论治。中医常规把胸痹心痛分为阳虚气滞、痰涎壅塞型、胸中气塞、饮邪挟痰型、阴寒厥冷、阻遏心阳型,以及气滞血瘀,脉络阻痹型等等。可以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更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个性化治疗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即便在今天,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是很值得重视的。普通人,一般的患者,应该多一些中医中药调治冠心病的理论知识,这对自己控制病情非常有好处。
好了。文说到这里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