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从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互促进。
心阳气足,表现为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阳衰微,会导致心阳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
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则是贮藏血液的重要脏器。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
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
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推动,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
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
肺气强弱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调理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 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调理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
肝火盛时可以灼肺, 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肾与肝
肾藏精,肝得到肾精滋养, 维持功能正常。
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
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肾与肺
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