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达90%,多与家族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某些疾病诱发而致血压升高,如肾性高血压、肥胖型高血压。
高血压,中医属“头痛”“中风”范畴。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痰湿壅滞四型,实际上肝阳上亢与肝肾阴虚是一回事,气滞血瘀与痰湿壅滞也可合二为一。阳亢也好,痰湿血瘀也好,都能造成血流不畅。常有上实下虚,头痛,头晕,面赤,少寐,口苦,水肿等,脉沉弦或弦涩。
中医认为阴虚阳亢、气滞血瘀是高血压形成的原因;西医则认为血液黏稠也能导致高血压。看来中西医并不矛盾。高血压是中风(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西医认为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中医认为是气不降所为,“气不降则死”。因此中医在化瘀降压时,多加平肝潜阳的贝类中药,如石决明、龟甲、珍珠母、赭石等平肝息风,促进阴阳平衡,防止脑血管意外。
高血压的主要病理是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湿壅滞,高血压患者常常也是高黏血、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中药虽然降压速度慢些,但相对不良反应极小,多数为调和气血平衡,往往对血压、血糖、血脂都有作用,而西药则单纯降压。以下为笔者常用降压方药,也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平肝活血降压汤:天麻10g,罗布麻10g,地龙15g,夏天无10g,黄芩20g,牡丹皮20g,丹参30g,川牛膝30g,炒杜仲15g,桑寄生15g,决明子20g。
冠心病者加瓜蒌15g,薤白15g,玉竹20g;失眠者加酸酸枣仁30g,夜交藤30g;头痛加川芎15g,菊花15g,葛根20g;风湿、水肿者加泽泻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有出血倾向者加槐米15g,石决明30g,钩藤20g。
适应证:各型高血压。功效:平肝息风,活血降压。用法: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忌油腻、咸食。
案1 赵某,男,56岁,2010年3月就诊。刻诊:体丰,面赤,血压160/100mmHg,脉弦洪,舌淡红,苔少。曾口服十几年降压西药,血压虽然正常,但头昏头痛并没有消除,时而失眠,需用安定维持,用平肝活血降压汤加减:天麻15g,川芎15g,菊花15g,地龙15g,黄芩20g,牡丹皮20g,丹参30g,夜交藤30g,茯神30g,夏天无15g,川牛膝30g,酸枣仁30g,桑寄生15g,炒杜仲10g。连用18剂后,血压平稳,睡眠、头痛均感觉良好。后制水丸续服,半年后血压未再上升。
案2 范某,54岁。二期高血压,血压150/100mmHg,大便畅通,睡眠佳,运动不足,右关弦,尺脉沉,舌质淡红。服西药半年后发现腰痛、阳痿兼头目不清而停药,求中医诊治。处方:天麻10g,赤芍20g,川芎15g,黄芩20g,牡丹皮20g,丹参30g,葛根20g,川牛膝30g,桑寄生20g,炒杜仲15g,罗布麻10g,夏天无15g。18剂后,血压为135/85mmHg,全身舒服,头脑清,腰痛已消除。为巩固疗效曾做水丸续服1个疗程(50天)。处方:当归60g,川芎80g,赤芍80g,丹参60g,黄芩100g,天麻50g,罗布麻50g,珍珠50g,泽泻50g,地龙60g,川牛膝60g,桑寄生60g,炒杜仲60g。上药制水丸,每次6~8g,每日2次。
案3 王某,女,41岁,2009年10月就诊。刻诊:体丰,小腿水肿,血压160/100mmHg,脉沉弦,舌质淡薄,余正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水肿。中医诊断:肾虚水肿。治法:温阳利水,补肾降压。方药:附子10g,生白术30g,干姜10g,淫羊藿20g,黄芪60g,炒杜仲15g,桑寄生20g,川牛膝30g,泽泻30g,益母草50g,黄芩20g,罗布麻10g,白芍15g,车前子20g。3周后腿已不肿,血压140/90mmHg。
体会 高血压患者靠吃药降压仅仅是一个方面,降血压要采取综合措施。便秘者睡前可吃一块白萝卜或用决明子泡茶饮;紧张性高血压可每日服用一片钙片;血脂高者可在中午餐后服一匙米醋或一小杯苹果醋饮料,提倡多酸少盐,对降血压有利。提倡以素食为主,少食肉,不宜饮酒,要适当做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游泳等。
初期高血压不要随便口服速效降压片,白天只要泡一杯茶或可达到目的:①罗布麻5g,绞股蓝3g,槐米3g。既降压,也降血脂。②罗布麻5g,绿茶1g。③罗布麻5g,菊花5g,槐米5g。上述剂量为一日之量,选择一种即可。
笔者认为:高血压的治疗,不论何型都应该是益气化瘀、清化痰浊、平肝潜阳,辨证不清可参考制作“十味降压丸”口服(自拟方):西洋参120g,丹参80g,赤芍60g,红花30g,三七50g,龟甲60g,珍珠30g,罗布麻15g,黄芩60g,合成牛黄30g。上药烘干磨100目细粉,制水丸。每次服6~10g,每日2次,上面的剂量可口服30天左右。(陈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