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目盲,可以说黄元御是义愤填膺的,为什么呢?因为早在清代的雍正二年,才二十来岁的黄元御就考中了邑庠生,也就是秀才,如果再参加考试,就可以中个举人啊什么的,以此踏上仕途。可惜的是,黄元御自考中秀才以来,一直拼命学习,十年后突然眼睛不舒服,左目红涩,白睛充血,可以遇到了庸医,用大黄、黄连等药,导致脾阳亏虚,几年的时间,多次出现中虚之证,最终导致左目失明。
在古代科举时代,对考生是必须要五官端正的,而黄元御左目失明,从此断送了科举仕途的机缘,心痛之余,当地名医兼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并用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话来鼓励他,于是黄元御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从此踏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经过几年的努力,黄元御的医术大有成就,与南方的名医臧应詹齐名,便有“南臧北黄”之说。
由于黄元御而立之年因庸医苦寒泻下导致目盲,所以十分痛恨庸医(“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矣”)。黄元御认为,目盲这种疾病是由“脱阴”导致的,这与《难经》中“脱阴者,目盲”的理论是吻合的。根据《黄帝内经》“目受血而能视”的理论基础,所以目盲其实是眼睛没有血液滋养导致的。而在黄元御的认识中,“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所以在治疗上是不能使用“滋阴凉血,泻火伐阳”的方法的,如果使用这样的方法,就会“败其神明”,最终结果就是“眼病之家,逢医则盲”。
黄元御认为,眼睛是由“阳神所发”,阳气之根在于坎水,而坎水是体阴而抱阳,坎中所抱阳气温暖而生发,从而生发肝木,肝藏血而含魂,而肝血温化而为热,则肝魂就会演化成为阳神,而阳神发露,向上以开目窍,所以眼睛是“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之地。而阴脱就会导致阳根衰败,精血就会失去藏身之地,肝魂与阳神就不能发露,所以眼睛就会看不见了。那么,如何会导致阴脱呢?其实这个在于脾的升降之权,如果“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
也就是说,脾气不能升散,精血驰走从而导致脱阴,脱阴之后就会阳根衰败,阳根衰败就会导致精血无处藏身,精血没有藏身之地,肝中所藏的魂,与阳神就不能发露,这样眼睛就得不到精血与魂神的滋养,这样眼睛自然就看不见了啊。于是,黄元御就创制了乌肝汤。全方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三钱”组成,煎服方法是煎大半杯,温服。
这个乌肝汤是由天魂汤加上蒸首乌和芍药各三钱组成的。那么,为什么要加上这两味药呢?黄元御认为,天魂汤可以“升肝脾以助生长”,再加上何首乌“滋益肝血,荣舒筋脉”,可以让人“魂神畅茂,长生延年”;另外,芍药“入肝家而清风”,可以清除肝木在升散时的燥气和杂质,这样一来,肝脾之气升散,精血有了藏身之处,精血反哺阳根,阳根旺相自然就不会出现脱阴的情况,既然没有脱阴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目盲。
等会儿,黄元御的这个逻辑像不像推理?黄元御不去做侦探真是可惜了。然而,这个看上去像是逻辑推理,但确实是有理有据的,而且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加以推演的。不过从这个方子里可以看出的是,黄元御的学术思想中,“阴阳互根”的理念是十分浓厚的。其实这与中医的“致中和”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