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专方“消髓化核汤”的组成:生炙黄芪各20克,防己10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白术10克,地龙10克,水蛭6克,威灵仙10克,木瓜10克,白芥子10克。
女,15岁,发病时
“消髓化核汤”的底方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针对肺脾气虚,气不化津,水湿内停之征,为益气利水方之代表。其路径与现代医学中的促进髓核吸收、减轻神经根水肿相一致。而补阳还五汤始载于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王氏独创古今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半身不遂和痿证的专方。此方将补气药与活血通络药配伍,振奋元气,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血,旨在消除麻木疼痛、肌肉无力等症状。方中生炙黄芪补中益气,使气旺则血行,消瘀而不伤正为君药,当重用;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当归活血化於通络,而不伤血;白芥子长于温化寒痰、利气散结,善驱皮里膜外之痰,共为臣药;而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助当归活血祛瘀,并有行气止痛之效,此外,川芎、当归为活血化瘀行气的经典药对,即《普济本事方》中的佛手散。白术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木瓜祛湿通络、柔肝转筋,同助防己利水。威灵仙在本方中的作用有二:其一要软坚散结消骨鲠,取象比类,对突出的髓核也应具有“消融”作用;其二,其辛散走窜之性又可引诸药入络,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水蛭、地龙助白芥子化痰散结通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使外邪得除,水湿得行,痰瘀得消,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诸症可愈。
女,15岁,发病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大鼠自体髓核移植模型到手术中摘除的突出髓核细胞培养,从炎性因子、免疫组化到细胞传导通路,从体内实验到体外实验,从临床协定处方到药物即毒试验,其层层深入,寻根究底。实验结果表明,炎性细胞的免疫吞噬作用、新生血管长入是突出髓核重吸收的关键因素,而消髓化核汤中黄芪、当归、木瓜、威灵仙、地龙等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与这一机制不谋而合。其中君药黄芪可增强突出髓核组织吸引活性的T、B淋巴细胞的作用,通过提高自身免疫效应,进而促进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而且神经功能的恢复需要依靠轴突的生长,而黄芪对施旺细胞的作用能调节多种促进轴突生长的营养因子的合成。因此,在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便于研究直至今后开发新药,还特研制了消髓化核汤的精减版(炙黄芪6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重用黄芪至60克,意在“气”字上下工夫,其药理更在于强化免疫细胞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临床上每获良效。
20月后突出椎间盘吸收
正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说,特别强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要从痹证、痉证、痿证三个方面的论治理论着手,痹证者腰部疼痛麻木牵及腿足,伴僵硬、活动不利,甚则卧床不能翻身、站立,不能行走。偏寒湿者腰腿冷痛,阴雨天加重,舌质紫暗、苔白微腻,脉弦紧;偏湿热者腰腿疼伴有热感,遇热痛甚,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常用独活寄生汤合消髓化核汤治疗。痉证者腰腿拘挛作痛,肌肉紧张;甚则疼痛拘急,由腰部引至腿足,不能活动。可伴有胸闷不适,腰痛连胁,目赤肿痛,头晕,血压升高等,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常用牵正散合消髓化核汤治疗。痿证者腰肌无力,有空虚感;下肢麻木,行走无力,甚至半身不遂,半身无汗。可伴畏寒怕冷,纳食减少,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常合以补阳还五汤,参苓白术散等。
另一个治疗前的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气滞血瘀证、寒湿症、湿热症、肝肾亏虚证,这四种基本的证型,消髓化核汤适用于气滞血淤证,治疗其它证型需要在消髓化核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加味;如寒湿证加桂枝、细辛、秦艽等散寒除湿;湿热证加连翘、生米仁、虎杖等清热利湿;肝肾亏虚证加仙灵脾、熟地、杜仲等补肝肾、强筋骨。
——姜宏 俞鹏飞 刘锦涛主编《破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析/临床转归预测/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