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心理暗示到底有多大作用?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拔?罗散塔鲁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定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作为试验对象,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然后各班选出五名天赋较优的孩子的姓名给他们的老师。其实这五名孩子,不过是教授随意挑选出来的,并不是学习能力测验中的优秀者。一个学期下来,这些被老师认为有天赋的孩子,成绩都比其他孩子好。可见,老师的态度和对孩子积极的暗示对于孩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老师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孩子变得优秀了。因为老师对于这些认为天赋较高,而实际上天资普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积极的暗示,于是他们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当老师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也就会更快乐地学习,普通的孩子自然成为了优秀的孩子。 

如以下案例。 

案例一

5岁的希希是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平时活泼好动.可就是有点胆小,不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这点让大人们感到担心,如果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为此,首要的任务是提升希希的自信心,让他大胆表现自己。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那么就从游戏中着手。在“大舞台”游戏时,由希希扮演小演员,和他一起表演的是性格开朗,表演欲望强的青青,游戏一开始青青就表演了唱歌跳舞,声音响亮舞姿优美,希希起初觉得青青很滑稽,捂着嘴偷笑,之后在观众的热情掌声中也意识到青青的表演是出色的,也拍起小手。接着是希希表演了,他想唱歌,可是却有点不好意思,想唱又怕唱地站在那里。这时,我热情地说:“希希拿话筒唱吧!”他扭动了一下身体,迟疑了一会儿,好像要放弃。我又投以亲切的眼神并鼓励他:“希希是不是不用话筒唱也会唱得很响亮!”听我这么一说,他点了点头,就大声地唱了出来,赢得了响亮的掌声。之后的表演中他大胆多了,表现得自然、轻松,而我总是抓住机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无意间,他接受了我的心理暗示.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

我班的瑶瑶小朋友刚入园时特别爱哭,情绪容易激动,行为失常。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专门进行家访调查。从瑶瑶家人口中了解到,当瑶瑶不听话时,大人们就以这些话来威胁孩子:“你不听话?再不听话我送你到幼儿园去。”“你不乖,我送你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来教训你。”这样的话潜移默化地使孩子的心里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幼儿园是可怕的地方,老师很凶恶。为此我和家长分析了瑶瑶不想上学的原因,交流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家长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尽快地摆脱怕上幼儿园的恐惧阴影,让孩子喜欢幼儿园和老师。家长可以这样暗示孩子:“你不乖,我不送你去幼儿园了,不让你去见老师了。”“你听话,听话我就送你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抱抱你!”“瑶瑶是个乖宝宝,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你!”慢慢地孩子会觉得:幼儿园是个好地方,很好玩,老师一定很温柔。老师也积极配合,当孩子入园时,微笑着去抱抱她、亲亲她,说些鼓励性的舌语:“瑶瑶,今天真棒,让老芦抱抱.这儿有好多玩具呢,快点去玩吧!”于是瑶瑶在家长和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中,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

案例三

每次在涂色练习时,我都会为小朋友准备许多可爱的图案:苹果、香蕉、花朵、小乌、小猫、小鸡……梦梦选了一只小狗,她很喜欢涂色,只是没有耐心,总是不合规则、杂乱无章地乱涂,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太多的语言去责怪她,而是将其他小朋友涂的漂亮的图画给她看。这时再观察她,就看见她的眼光一会儿在自己的画上,一会儿在小朋友的画上。我又不声不响地在小朋友的作品上贴了个红苹果的标记,她自己涂的就什么都没有。这时梦梦一下子哭了,眼泪汪汪的望着我,我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又给了她一张新的涂色纸。她拿着新的涂色纸,不像开始那样乱涂乱画了,而是用心地在挑选颜色,然后再慢慢地、仔细地涂着,并不时地看贴红苹果的作品,看她那认真样,你能猜测她心里一定在想:“我也要涂得很漂亮,我也能得到一个红苹果!”过了一会,梦梦兴奋地交给我看她的画,我高兴地看着她,又摸摸她的头,并在作品上也贴了一个红苹果,这时梦梦笑得更灿烂了。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和幼儿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而心理暗示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根据幼儿行为的差异采取恰当的心理暗示,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心理暗示的作用有多大,你们可能想象不到,那么我们来做几个实验来给大家看看吧。

三个有趣的实验

心理暗示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以下三个著名的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心理暗示的作用。

1、气味辨别实验:受试对象是100名男子和100名妇女。实验时,首先让每个人闻过烧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气味,然后拿出1O瓶没有任何气味的蒸馏水,谎称其中有3瓶分别具有上述物质的气味,并让所有受试者分辨。结果有48名妇女和37名男子声称他们完全嗅出来了;另一部分声称患有感冒,不能完全确定是哪种气味;只有6人表示没有嗅出任何气味。

2、帽子实验:受试对象是儿童。实验时,先由一个人对儿童讲话,讲完离去。然后由主持实验的人问儿童:“刚才讲话的人哪只手里拿着帽子?”在受试的27名儿童中共有24名回答是左手或右手。其实,刚才那个讲话的人手里根本没有拿帽子。

3、皮肤实验:在受试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声称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受试者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之后,将湿纸取下,受试者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摸上去还发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皮肤发生了变化。

“无中生有”成为上面三个实验的共同结果。暗示的综合作用,即实验者对受试者的外在暗示、受试者的自我暗示以及受试者之间互相心理影响的团体暗示,是产生“无中生有”结果的原因。正确地运用心理暗示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暗示到底有多大作用?  暗示  暗示词条  作用  作用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