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渴望,也有被洞悉后的恐惧。
朋友们在知道我专业是心理学过后,联系我的大都是问:有没有什么测试来给我测测啊?
在心理咨询机构上班后发现,释梦,沙盘,图画心理学都是很热门的课程,每次一开课还没宣传就已经爆满了。
大家都很奇怪,不,很惊奇,怎么就通过一幅画,一个梦,一个沙具,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甚至是职业爱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很多宝宝觉得心理咨询师看着他们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吧。。。)
自己从初中开始做过的大大小小的测试,从选一个图片看你最近的生活状态到测你黑暗属性到专业的心理测验量表SCL-90,MBTI这些 测试都试过。
而且很棒的一点是,有些小测试是可以记住且用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很吸粉的哦。
所以最近打算学习图画心理学,才不是为了在交往中装逼,主要是为了提升技能哈。
话题回来,我们来聊一聊在测试中我们获得了什么?
“哇,原来我是这样的啊!”
“嗯嗯,很准呢,我当下就是这样。”
“给朋友看看,可以多了解一下她。”
“感觉又多了解自己一点了呢!”
与其说是对做测试欲罢不能,不如说是了解自己乐此不疲。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了解自己,当处在分叉路口,当遇到重大事件,我们越急切的想知道,我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我应该选择什么才不后悔。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自我分析,接受长时间的心理咨询来不断的了解自己。
很多的来访者咨询的目标也有“我希望更加了解我自己,想更好的成长。”
我们常说,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遇到理解。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02:
如何来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自我觉察”,作为21世纪的必备生存技能之一,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
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一个清晰的自我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甚至是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先了解一下自我觉察常见误区:
自省=自我觉察
思考自己与了解自己这两只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因为,自省常常停留在一种依靠逻辑的、理性层面的思考。
但许多时候,看清真实的自己是极需依靠情绪和内心感受的。有问题的并不是自省这个行为本身,而是不正确的自省方式。
错误的自省不仅使我们的自我洞察不增反减,还给我们造成一种“我很了解自己”的错觉。
误区二:比起别人,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你的伴侣也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心理学家Timothy Smith在对300对夫妇的一个心脏疾病的研究中发现,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攻击性,易怒性和好辩性的评价都远不如伴侣对对自己的评价准确——只有伴侣对他们身上这几个心脏疾病预测因素的评估,能够预测出他们患病的概率。
不仅如此,就连和我们并不熟识的人,也常常能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在David Funder的研究中,亲近的人和普通的熟人分别对同一个人在约70种人格特质上进行打分。
结果发现,两组人的答案高度重合,且都很准确。
提升内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关注当下
对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类似,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
2. 改变叙事方式
我们是如何描述和自己有关的故事的,在故事的细节中我们在关注什么,如何解读也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和我们是如何理解过去的自己。
可以多参加活动或者和朋友聚会看看大家在描述时的差异,有研究表明: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会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方式——他们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
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
同时,他们也更愿意探讨他们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种情绪。
这是因为,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真实,或者一个简单、普适的真理。因为那并不存在。
3.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我们到底更适合什么,喜欢的是什么?可以轻易牺牲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事情能让你废寝忘食?离开人世的时候你希望人们因何而记住你?
这些问题不是仅仅靠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要不断地走出去,去行动、去体会,在经历过更多事情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知自身有怎样的潜力和才能,明白自己对各类事物的态度,形成更稳固的价值观。
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
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了解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
作者简介:
王红艳
已帮助过
153人
入驻年限
7.3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