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自卑,在言行举止中很容易被看出来。
另一些人的自卑就隐秘许多:
他们是大众眼里的优秀者,却频频找一些“实在不怎样”、对他们不好的对象;
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却总选一些别人看来低于他们能力的工作;
或者,ta让你觉得有些遥远,似乎总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
那么,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结的?为什么我们说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这就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内容。
01
自卑感,是一种“比不上”的感觉
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可能是在与外界的人比对时,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的理想标准对比中,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能力不足”。
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存在的价值。许多人还会将这种自卑感压抑到潜意识的层面。
同时,这种“比不上”的感觉,也驱使着个体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它所带来的脆弱和羞耻感。
不同的人在面对自卑时的补偿行为有所不同。有些人会通过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获也是对这种脆弱和羞耻的抵御。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以回避他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卑感,他们认为,只要不与他人往来、并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够避免“比较”的场景,也就不会产生自卑了。
这就导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内在动力;而后者就有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让他们变得更自私、更自我为中心。同时,后者也更容易成为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体验过,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但自卑情结却往往是不健康的。
02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地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人们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
1.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体会到的不足感(Sicher, 1991)。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速度落后于同龄人、生于贫困家庭、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个体在童年时经常感受到无助、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长大了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人在面对原生自卑时的自我保护
Alfred Adler认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它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同的是,自我保护被个体用于抵御外在环境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御机制是用于解决来自个体内部超我(内在道德标准)和本我(内在冲动)之间的矛盾。
因此,儿童在面对原生自卑时,会发展出一个虚构的目标,来帮助自己从自卑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种虚构的目标通常能给人努力的方向,带给人积极正面的感受,减轻自卑带来的负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儿童时期家庭环境十分贫困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而感到自卑,这种无助的感觉,会让他们虚构出一个拥有很多很多金钱财富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此刻自卑的感受,从而获得继续生存和努力的动力。
儿童时期家庭、人际环境恶劣,遭遇了很多创伤的人,容易虚构出一个“长大以后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师、心理医生等)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痛苦和无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2.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
引发次生自卑的事,可能是失败的求职、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对次生自卑时,会倾向于认为因为自己很无助,自己更弱,或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幼年时自卑的佐证。他们很难相信失败只是一时的。
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就是这个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情结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结里,而是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失败不断消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等人的嘲讽和指责,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结里越陷越深。
03
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有着自卑情结的个体可能有的一种或多种表现:
1. 做事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这种自我怀疑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2. 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因为他们认为,就是因为跟他人比较才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扰,如果脱离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扰了。
3. 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寻求他人关注,来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长期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能依赖外界的关注来对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4. 非常争强好胜,攻击性强。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得强大来弥补内心的自卑感,这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体希望打破循环做所的补偿式努力。
04
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自负很可能只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一系列人生目标与理想,获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幸福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做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比常人有更强的好胜心,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种补偿式努力。
当这种补偿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自负情结”,也就是把自己伪装得比别人优秀,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感到自己强大,那就是,让别人感到他们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经常贬损他人来抬高自己、用暴力胁迫他人、或认为世界上自己最有魅力的人,看似表现很自负,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也是他们为了逃离自卑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强大,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
另外,自卑和自负也都是自恋人格的可能表现
自恋人格的人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就是最优秀的(自负)”或者“我才应该是最优秀的,即使现在看上去不是(自卑)”。也就是说,有些自恋人格的人会表现出自负,而另一些自恋人格的人则会表现出自卑:
· 表现出自负的人,又被称为浮夸型自恋者,他们相对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并且当别人对自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时,他们倾向于报复或对对方产生极度的愤怒(Kreger, 2014)。
· 表现出自卑的人,又被称为脆弱型自恋者,他们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时常感到无助、焦虑,害怕被拒绝或抛弃,他们的自恋主要是为了安抚内心的低自尊感。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对他们来说,他人的关注,无论怎样都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然而这两种表现的人,本质中的自恋的部分是相通的。
05
如果你有自卑情结,或觉得自己是个伪装自负的自卑者,该怎么办?
1.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
要知道,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过低的。你也需要不断告诉自己,你现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为你小时候体会到的那种,自己不如人的感觉,而只是一个单独的可被处理的现实事件。
需要认识到,你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机会重新获得一个对自己的评价,但必须从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小评价开始积累。把恶性循环变成正性循环。
3.持久稳定的友谊(或亲密关系)是应对自卑的缓冲器
朋友或亲密的爱人都可以给我们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优点。这些对于有自卑情结的人而言,都是对他们努力改变的一种肯定和正向强化。
作者简介:
尚峰
已帮助过
247人
入驻年限
4.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