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是不是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境:好不容易休息了,可以舒舒服服地好好地跟自己做一餐好吃的了。买洗切炒煮地一切安顿妥当,开始享受美味佳肴。你很享受这餐美食,呼啦呼啦地狂卷一通,很快就菜饱饭足,心满意足。可是旁边的小祖宗碗里的菜都没有怎么动,你看一看他,他赶紧吃两口。可是最后很难避免这样的情形,全桌人都吃完了,就他一个人在那边吃两口,然后歇两口,一点都不着急;或者不吃了,跑去玩了,你或者你的那一位一开始是坐着,后来就担心着急焦虑然后无奈地追着去喂他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孩子吃饭的事情就演变成了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也变成了父母的事情,甚至成了全家人全族人的事情。为何会有这样的演变呢?
这个答案就在大人们常常会说的的那句感叹中:现在的孩子呀!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那个时候想吃还没有吃的呢!现在有这么多吃的,他还不想吃。
当然不想吃了!原因就是现在有着这么多吃的!饭又不合他胃口,没吃饱还可以吃饼干糖果水果干果哇哈哈;或者之前已经吃了很多的饼干糖果水果干果哇哈哈,饭菜即使合他胃口,小小的胃里也没有存放的空间了。
应对的办法父母们都可以想到了吧:让饼干糖果水果干果哇哈哈从此远离吧!除了爸爸妈妈做出来的可口佳肴,让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这是最表面的内容,应对的办法也比较简单甚至有点小野蛮,有一点剥夺孩子快乐和满足的味道。
深层的内容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是父母习惯以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孩子。
父母常常觉得现在的孩子这也不缺,那也不缺,还被很多人都宠爱着。你该知足了吧!你该满意了吧!该让你吃饭你就吃饭,该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以父母的角度来看问题。
虽然有的父母也会看到,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在情感上看起来被很多人宠爱着,可是他们缺了自由,多了被限制,有很多来自社会上的无形的压力。
不管是看得见孩子困难还是看不见孩子困难的父母,在遇到具体的事情跟孩子的意愿相违背的时候,还是很难做到以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不情愿,理解孩子的不愿意。
理解孩子,并不代表要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而是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感受。比如说,孩子被老师训斥了不愿意去上学,可以理解孩子内心要去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各种不舒服,可是学校还是得去的。
我们回到吃饭这个议题上,父母可以理解孩子已经感觉饱了却无法顺畅表达自己吃饱了吗?觉得饭菜不可口却无法表达吗?人多的时候不好意思总想溜出这个正规的场合吗?人多的时候感觉被忽视总想搞出点动静让大家看着他吗?
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意义有很多,父母要注意观察,读懂孩子,理解孩子。
第二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是孩子的需求。
“我们那个时候想吃都还没有吃的呢?”
想吃,是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不是孩子的需求。微信朋友圈有转过两个孩子对话的文字,大意就是一个孩子说他们买的、他们做的饭菜都是他们喜欢吃的,我当然吃不下了。这里的他们指得就是父母。
父母们常常觉得自己喜欢的孩子也应该喜欢。殊不知孩子是跟父母不同一个独特的人,不管是在衣着、审美、音乐,当然也包括饭菜,都有自己的偏好。
其实每个人在吃上都有或多或少自己的偏好。一直都记得外甥有好几年的时间,到我们家来都只吃西红柿鸡蛋面,面一定得是方便面。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好吃的,又没有什么营养,不可理解。不过每次妈妈都会满足他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外甥是个挺会照顾人的青少年,我回家的时候,特意带了我喜欢吃的丸子给我。
你看到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会学会去看到他人的需求,满足他人的需求。不仅仅是饭菜,还有其他很多更重要的方面。
转载请署名:蒙寻昕,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psy-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