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珂
中国乳业的上游、牧场近年来可谓“历经磨难”,刚刚从原奶价格低迷的泥潭中抽身,又遭遇了疫情带来的沉重打击。这不,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也将出售其在华牧场的计划提上了议程。
可就在这个当下,偏偏有一家公司选择“反其道而行”,下重金“押宝”上游奶源,它就是日本的百年乳企——明治乳业。
01:
在华首个自有奶源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4月15日,日本明治公司发布消息称,将出资28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8.4亿元)收购在中国经营牧场的新加坡乳制品企业澳亚公司(AustAsia)25%的股份。当日,明治与澳亚的母公司、印度尼西亚农业食品公司佳发集团(Japfa)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
快消君了解到,根据协议规定,明治将于7月从澳亚的母公司收购25%的股份,将澳亚变成权益法适用公司(关联公司)。而280亿日元的出资金额,堪称明治并购史上最大规模。
针对上述收购的目的,明治在公告中表示:为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提升,明治集团以长期计划“2026愿景(the Meiji Group 2026 Vision)”为基础制定了“为海外市场的增长奠定基础”的重点方针。通过上述收购,拟在牛奶需求不断扩大的中国建立稳定的生乳采购机制。
据明治控股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9财年,明治实现销售收入759.70亿元,其中食品类占84%,药品类占16%。明治特别强调,在2020财年的中期经营计划中,中国被定位为海外市场中最重要的地区。
具体而言,中国的乳制品生产商正在推进对牧场经营的纵向整合,为实现牛奶及酸奶业务在中国的继续增长,需要保证优质原料奶的稳定供应。此次股权收购的目的即是强化从原料奶采购到生产的价值链,并为在中国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打好基础。
据了解,明治在中国的业务包括牛奶和酸奶业务,冰淇淋业务以及糖果业务。尤其是随着巴氏奶市场的扩大,由于对其鲜美的口感和对安全性的期望,销售量显着增长,尤其是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今后,我们将在苏州扩建牛奶和酸奶的生产基地,成立明治乳业(苏州)有限公司,并新建天津工厂。
快消君了解到,明治此前在中国上游牧业没有自有奶源。进入中国市场至今,明治的奶源主要来源于江苏、河北两地的第三方大型牧场,并与华夏牧业、恒天然、澳亚牧业等企业有过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被明治看中的澳亚,“来头”也不小,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牧业当之无愧的“低调巨头”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澳亚牧业的销售额约为41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7亿元)。该公司于2009年开始先后在中国华东、华北地区投资建设了7个“万头牧场”,至今饲养了约8万头奶牛。目前,它是明治中国牛奶和酸奶业务的主要原料商。
“我们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鲜牛奶、纯牛奶等,公司为餐饮,咖啡,烘焙,航空,酒店等渠道提供产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到我们的优质奶制品。”澳亚牧场的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对该企业的业务如此描述。
据外媒报道,澳亚的生乳生产效率在行业内属于较高水准,每头奶牛的日产奶量约为34公斤,比日本奶牛的平均产奶量高出约10公斤。而澳亚自有品牌Greenfields,在印尼是排名第一的牛奶品牌,同时在国内也是瑞幸咖啡等大型下游企业的重要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澳亚的母公司佳发集团是印尼最大的综合性家禽公司之一,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02:
逆势收购有讲究
近年来,国内大型牧业公司大多满盘皆亏。究其原因,业内普遍认为是上游奶价太低。
而奶价持续走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包粉”。所谓“大包粉”,是指将鲜奶喷粉制成工业奶粉,再用于乳品和食品企业再加工或生产使用。将鲜奶喷粉相当于延长了鲜奶的保质期并更容易运输,可以卖到半径更大的市场。
“大包粉的涌入让中国原奶市场在短时间从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这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的表述。大包粉的涌入对国内原奶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国内原奶价格大幅下跌三成左右,部分地区奶价甚至低过了矿泉水。
不过,从2018年底开始,我国原奶价格开始明显上涨。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2015-2018年奶牛养殖行业持续亏损,散户和中小牧场加速退出,生鲜乳供不应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今年的原奶价格走势,方正证券分析师认为,将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具体而言,原奶价格受疫情冲击,国内库存积压,进口需求将减少,因此上半年将承压。不过,疫情冲击是一次性的,可能进一步加速淘汰中小散户。随着下半年需求恢复正常,渠道库存出清,整体需求恢复正常增长。因此,预计国内原奶价格上半年压力较大,三季度旺季或见向上拐点。
可以说,上游牧业的种种“低迷”,似有逆转之势。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快消君采访时表示,此时收购上游奶源对于下游乳企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受限于上游牧业近年来的持续低迷,企业估值走低,反而对于下游乳企来说是一个“抄底”的好机会;其二,从长期来看,牧业公司的估值一定会逐步恢复,通过收购和入股等方式,下游乳企可以稳定获取奶源并控制奶源成本。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下游乳企投资上游牧场,“抢夺奶源”的现象就已变多,尤其是伊利和蒙牛等龙头乳企,为了稳定上游原奶供给,纷纷与大型养殖集团合作。
此外,收购澳亚牧业股份,对于明治而言更有特殊意义。
宋亮认为,明治的产品主要是低温乳制品,其原料主要是生鲜乳。不过,中国生鲜乳的整体规模和数量都在大幅减少。稳定奶源,保证在华东、华南市场巴氏奶和酸奶的产品供应,对明治来说是当务之急。
03:
奶粉业务将回归?
随着明治斥资收购自有奶源被“坐实”,一个沉寂多年的疑问又被摆到了案头,明治奶粉以及其代表的日本奶粉会回归中国市场吗?
六年前,明治将其奶粉业务干净利落地撤出了中国。当时,明治发出声明称中国乳制品市场竞争逐渐激化, 在严峻环境下,坚持采用澳大利亚全进口奶源的明治乳业生产成本逐年递增,造成了对公司成本及收益的严重影响。
事实上,2010年之前,明治乳业也曾在中国奶粉江湖上有过颇高的“江湖地位”。根据日本行政单位农林水产省统计,2008年以明治为主力的日系奶粉品牌在华市场占有率达7%,而所有的中国国产品牌奶粉合计占比仅为30%;2009年,日本对华奶粉出口量多达2044吨,比2007年增长了近5倍。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2010年报告中称,通过对2008年、2009年深圳市沃尔玛超市的调研发现,明治奶粉在深圳市沃尔玛超市奶粉销售额中占比达5%;2008年10月初在淘宝检索的结果显示,在售出的145914件奶粉中,中国国产品牌合计仅18484件,而明治奶粉则售出10539件,在所有的奶粉品牌中高居第一。
然而,该公司在2011年12月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原因是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随后的海啸而遭受破坏,而核泄漏导致其产品样品中含有痕量的放射性铯。彼時,两次灾难削弱了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声誉,也让其在华战略的前提彻底改变。
2013年,中国发起奶粉市场整顿,对奶粉行业监管趋严。该年,国家发改委对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雀巢、惠氏、雅培等6家企业的定价违规行为开出了1.1亿美元的天价罚单。明治因积极配合调查而免于处罚,代价则是将旗下奶粉全部降价7%左右,并承诺在之后的两年内以这一优惠价格供应中国市场。在宣布降价的3个月后,明治总部做出了将奶粉业务撤出中国的决定。
此后的日子里,明治一直低调地依靠液态奶在中国市场维持着百年乳企的身份。那么,这一次在上游的大举布局,是否说明明治的奶粉业务即将回归中国市场呢?
宋亮认为,收购奶源不代表明治奶粉重回中国市场。一方面,日本奶粉还没有考虑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核泄漏导致中国对日本奶粉的限制还没有解禁。此外,明治的奶粉基来自澳洲麒麟乳业,即便进入中国市场,也不可能使用本国奶源。
“布局上游牧业和奶粉没有任何关系,明治未来的乳制品业务依然在巴氏奶和酸奶上。其奶粉可能仅仅通过跨境购等方式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宋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