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月亮就会高高悬挂于天际,我们已经习惯了月亮的存在,并且在全球都有与月亮相关的节日,除了我们熟知的中秋节,还有观潮节、 元宵节、 七夕节等等,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月亮的存在,但你知道月亮的历史吗?要是我告诉你,在很久以前,月亮是突然出现的,你会相信吗?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古人文献中对月球的记录!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请记住这些有关月球描述的数据,因为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你会感到不可思议!
瑶族传说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那么这个神奇的民族与月球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他们一个古老的记载说起!
“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人们白天只能看到太阳,夜晚只能看到星星,那时候天空中是没有月亮的,那时候的夜晚是漆黑如墨的,每当太阳落下,令人恐惧的黑暗就会笼罩大地,每到那个时候,非夜间生物就会躲进自己的巢穴,但是,突然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发着热,发着光,形状不规则,形似大山的一个物体,在那时人们的眼中,这个物体不圆不方,却令人感觉到灼热。”
这则记载虽然很神奇,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有点像是那时的人们杜撰出来的,因为我们知道,月球它是个球体,而在这则描述中,他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就算在科技不发达的以前,人们看到月亮也会说他像个洁白的圆盘悬挂于天空。但是受过教育的我们是知道,一个物体距离太近是无法观测到它的全貌的,而在这则描述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点,那就是感到灼热,什么情况下会让我们感到热,那就是距离太近了,就像我们烤火,距离越近也就越热。并且我们现在还知道月球表面是有很多环形山的,既然是山,那肯定是不规则的,在近距离的观测山的情况下,山在我们的视觉中是个什么样子就不用多说了。通过古今描述对比,考虑到距离,那么,这则记载里说的物体很有可能就是月亮,也就是月球!
另外,大家也得知道一件事,通过现在技术每年的不断测量、研究发现,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假设,月球的远离速度从古至今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月球大概的出现时间是:每年远离的距离通过换算是0.00004千米,取地月平均距离363300千米,那么可以得到363300/0.00004=9,082,500,000年,通过计算,我的假设不成立!从我错误的计算结果中得出,我的计算太不严谨了,从这则记载中,月球刚来距离地球是有一定距离,并且我们还要考虑到离心力与速度等其他变量,是我太不严谨了,大家就权当我闹了一个笑话,毕竟我这也算完美的演示了一个错误!告诫大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太理想化!)
古籍记载
《楚辞·天问》:月球是空心的
《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王逸 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 洪兴祖 补注:“菟,与兔同。《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顾兔纔满,庭英纷而就落。” 唐 李白 《上云乐》诗:“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王琦 注:“顾兔,月中兔也。”
通过古人的记载和注释,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应该是表达月亮阴晴圆缺的形体变化,以及说月亮为何在其体内养了一只兔子,顾菟: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月中阴精积成兔形。由此可见,在《楚辞·天问》之前,就有记载过月球是空心的。而在近代,月球是空心的也是科学家在17世纪后对月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得出的结论(月震实验),有一点我们要知道,古代人们可没有我们现代这么发达的科技,他们是怎么知道月球是空心的,但就根据这一点,我们古人对月球的研究要比欧美等其他国家早上很多年,可见古人的智慧是真的不可小觑!
《金史·天文志》:月球曾偏离过
《金史·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其意是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这一天,月亮在观测中,突然偏离原先的轨道(月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忽然像漂移的一般,向南运动,但这种现象没维持一会,就又恢复了。
这里我要说明,《金史·天文志》是由当时的天文官专门进行撰写的,也就是官方书写,从权威性上,比野史等其他的写作可信度要高,要知道当时是封建体制,不严谨记载是会被治罪的。
通过这条记载,我们知道月球在以前是偏离过轨道的,可月球要真的是一颗卫星,那上面描述的情况就根本不可能发生,了解天体运动的都会都知道,像月球这样的卫星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是根本不可能毫无预兆改变轨道的,除非月球当时受到了猛烈的撞击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要使运行中的卫星发生偏移,这种撞击力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说这种撞击是可观测的,但《金史·天文志》并未有此记载,那就说明,当时月球是没有被撞击的。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的月球是如何发生偏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人造卫星,然后再去解释月球为什么会毫无预兆的发生偏移就会合理的很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不具备科学性。
《酉阳杂俎》:与月球来客的偶遇
《酉阳杂俎》是唐朝一本记载异人异事的奇书,该本是根据书中人物经历改编而成,在这本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记录: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一曰言)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对文言文有了解的读者应该看懂了讲的是什么,我再简单说一下:就是有AB两人去嵩山游玩,结果因为玩的太嗨,一不小心迷路了,在不知所措中天也渐渐黑了,就在这时,听见有人打呼噜,于是看见了一位身着白衣的人在睡觉,其中A见了,就赶忙上去问路,结果这白衣人看了一眼,没有回复,于是A又问了几遍,这人看A一直在问,就将他们叫到了身边,AB到了这人旁边后便开始问这问那,但这白衣人却笑笑给AB科普一下月球的知识:说月亮是由七种宝物组成的,月亮就像个丸子,是球状的,你们看到的月亮是由太阳照射的一面,并且照射的一面是凹凸不平的。然后又说,月亮上住着八万两千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还打开了他的包裹,给他们看了工具,然后又给了他们两份玉屑饭,并说,你们两个分开吃了,虽然吃了这个不能让你们长生不老,但可以让你们这一生不受疾病迫害,然后指了一条路说:按这条路走下去你们就可以出去了,说完就忽然不见了。
这个故事背景是在唐代,我们知道,唐代可没有天文望月镜,也没有火箭,但故事中提到对月球的描述确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就根据近代对月球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分析得出月球是由七种物质组成,这与故事中的七种宝物吻合,然后月球像个丸子,丸子是什么样的,我们都知道,是个球状,并且也说了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月球会发光是因为太阳的照射等(古人普遍认为月亮是自己发光的),看看这些描述,这不正与我们现在的研究结果完全吻合吗!这里面还提到了,月球上住着八万两千人,虽然没说他们是住在月球背面还是月球内部,但根据文中分析,白衣人与我们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也需要呼吸氧气,我们都知道,月球处于太空,表面几乎是没有氧气的,就依照这一点,白衣人在哪里住着呼之欲出!
虽然现在的月球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比如月球的背面,月球的内部等等,但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迟早会有一天,月球将不再有秘密,到时候我们人类或许还能去月球旅游呢!
我是奇东趣语,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