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震网消息,7月12日06时38分,河北唐山市东经118.44°、北纬39.7°发生了强度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这是唐山及其周边地区近5年来的最大等级地震。
巧合的是,这次发生地震的详细地点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源地坐标几乎一致,时间也相差不到两周。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市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不可承受之重。
也就是说,这两次地震的震中几乎重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大地震再次爆发的前兆吗?
为什么这两次震源地坐标出奇的一致呢?
很显然,这次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着极强的地质关联。根据初步预测,很可能是1976年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
看到这里,很多网友不淡定了。
“什么?
这都2020年了,距离上次大地震已经44年,你告诉我这是44年前的余震?
鬼才相信呢?”
其实,这里我就要普及两个知识了:什么是余震?余震时间为什么长达上百年?
什么是余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震,一般强度比主震小,与主震在同一个破裂带上,在地震强度衰减到地震前水平的时间段之内接连发生。
举个例子,当我们把篮球从高处抛下来后,篮球会弹起很高,这比作是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当弹起的篮球落地后,它不会立即停止,而是会一次次的弹起,但弹起的高度越来越低,直到完全停止,后面这些弹起就是余震。
总之,余震发生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是与当年发生大地震的强度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像我们把篮球抛的越高,后面弹起的次数越多,弹起高度越高一个道理。
和篮球弹起不同的是,余震可能会在几年内平息,然后在几年后又重新来一次小高峰,比如这次发生在唐山的5.1级地震。
余震为什么会持续上百年?
对于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来说,余震持续数十年或者上百年是很正常的。
我们举个例子:
6月25日上午,日本千叶县东北部发生6.1级大地震,周边城市甚至是东京都有明显的震感,这次地震可把当地民众吓了一跳。
几天后,日本地震局发布记者会表示,这次地震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地震等级为里氏9.0级)的余震。
再比如,2019年12月5日唐山丰南区发生了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是2019年发生的最大地震。而且,2019年唐山共发生了4次3级以上地震,其中3.0到3.9级3次,4.0到4.9级1次。
关于2019年地震的原因,专家表示这是唐山老震区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动,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晚期余震,再上一次地震2016年4.0级地震。
那么,为什么1976年大地震的余震会这么长呢?
从地质学上来看,每次大地震后,附近区域的地质构造都要经历地质重构期,这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的马路坍塌后,马路下方的土方连续几天都可能有松动或者发生二次坍塌。
一次大型地震是类似的道理,不过它影响的可不是几米的范围,它会导致方圆10公里开外的地质层全部发生变化,地质会慢慢的重构,地质重构期内发生小型地震的是非常平常的。
重构期的长短和不同的地质条件相关,一般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的重构期比较短,比如新疆发生的大地震在短短一两年内地质就重构完成,余震就平息了。但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地质重构的速度很慢,重构期内发生小地震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会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很多网友担心唐山会在发生1976年大小的地震,虽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概率极低。毕竟,一次大地震的周期再短也要30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2200年前唐山周边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低。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比日本还要多),我国境内共有4大地震带,分别是: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地震带以及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地震带。
而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具体来说是位于庐山地震带、燕山地震带以及河北平原地震带的交汇处,同时也是大陆断裂带的边缘,所以地震活动频繁。
下图是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图。
此外,咱们大陆地区每年会有20到24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今年的地震次数并没有超出往年同期水平,所以大家不必对这次唐山5.1级大地震有过多担忧(关于地震具体原因及后续可能性一定要关注地震局权威消息)。
不过,专家提醒,2020年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将进入活跃期,全球板块特别是太平洋板块将进入板块运动的活跃期,一旦太平洋板块开始加速移动,东到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西到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南到新西兰群岛都会发生剧烈活动。
因此部分海外专家预测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可能在2020年迎来8级以上地震。
下图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截止到2020年的年中就已经集齐了1998年洪水、2003年疫情和2008年地震的所有灾难,希望接下来的几个月平平安安、否极泰来吧!#唐山5.1级地震意味着什么#
这里是科学驿站,一个传播科学、传递价值的小窝,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