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创板市场火爆异常,企业IPO以后动辄几倍的上涨让很多股民眼热不已,日日祈祷能打中新股。然而,真正闷声发大财,是这些企业背后的股权投资机构,自科创板开板以来,VC/PE的市场渗透率已高达90%以上的。
投资人的微信和邮箱里,每天都会被各种五花八门的项目塞满,如何一目十行地快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挖掘一些有价值的项目,是新人入行要练就的第一项技能。
然而,当他们练完这层功力后,就会绝望地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有价值的项目寥寥。
所以,主动挖掘到好的项目,才是优秀投资人的核心能力。
作为一个资深的投资人,出差去看项目讨论项目尽调项目是日常工作,一周能连着飞好几个城市,每晚跟企业老板们把酒高歌,别人看着干的是技术活,只有投资人自己心里清楚,其实干的都是体力活。
这些能见上面的项目,都是千里挑一的优质项目,在找到它之前,首先要筛选掉其他的999个项目。
那999个项目又是从何而来呢?怎么去挖掘到优质项目呢?
让我们从个体自身、产业资源、人脉圈三个维度来一一展开。
个体自身
作为一个PE投资人,首先必须自知的一点是个人的能力圈,自己的专业在哪里,能力在哪里,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必须首先搞清楚,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才不会被行业里纷扰的人事带偏,去投一些不懂的行业,做一些不擅长的事。
知悉自己的能力圈之后,还要聚焦在相应的行业上。事实上,一个投资人要想做到对行业里的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就只能做到覆盖一两个行业,他的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不允许他贪心。
也只有这样,投资人才能深扎到产业里,对行业生态、产业链关系以及产业背后的那些复杂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才能handle好一个项目。
在投资人越扎越深的同时,优质的项目自然会浮出水面,这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
产业资源
投资人做行业研究的目的就在此,当他们能够对行业有深入的研究和前瞻性的判断时,他们在跟企业家、同行、行业专家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愉快的气氛和推心置腹的交流,才能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否则,这样一群时间精力都无比珍贵的人,谁有闲工夫跟你瞎扯?你既听不懂别人的话,又想赚人家的钱,那别人忽悠你交智商税不是理所当然的么?毕竟,上学也需要学费的。
这些企业家、同行、专家就是投资人的产业资源。有了这些资源协助之后,投资人再顺藤摸瓜深挖产业链,找到具有定价权的环节,在操作层面上就容易得多了。
拿TWS(立体真无线蓝牙)耳机举个栗子,这个产业链是属于消费电子行业。作为投资人,首先知道它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有哪些环节?各有哪些细分的公司在里面?
TWS耳机的产业链上游很简单,就是一些元器件,包括芯片,声学元器件,各种小零件等等。中游是能够把这些元器件按照一定的工艺水平组装成产品的工厂,也就是OEM或者ODM工厂。下游那是一些品牌商,像是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手机的品牌商,或者是像索尼、bose、森海塞尔这样的传统耳机的品牌商。
这就是TWS耳机的上、中、下游的行业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大家会认为产业下游即最终的客户是有定价权,但是在TWS耳机的产业链里不是这样的。在它的中游,具有强大的组装工艺和良好销售渠道,有超强生产效率和现场管理水平,良品率高OEM代工厂是具有定价权的。在它的上游,具有优秀的开发设计能力的芯片设计厂商,像是高通、联发科、诺达这样的大厂,也是具有一定的定价权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投资人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分析和产业资源的联结,才能快速挖掘到那些具有定价权优质项目。
人脉圈
很多人会好奇PE投资人的人脉圈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的?
其实,不管是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对投资人员来说,都需要跟所看行业里的人有深度的互动。这个深度互动,不是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那样,去一些峰会、论坛收集各种名片,跟各种人交换名片。
投资人所说深度互动是指大家有相同的利益出发点,劲儿往一处使,一起合作团聚力量把事情办成,达到多赢的局面。
比如,对投资人来说,最常合作的就是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都是企业,他们在和企业的长期合作中,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往往介绍的资源也更靠谱。多花些时间精力去和这些人做一些有效的社交,深度的互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