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有太多可以总结了
就挑一个比较核心的吧——时间
有时间可以读点书,说下为什么读点书,读一点起码会保持自己理解的敏锐,不至于老年痴呆吧;另外也方便自己能部分了解未知的世界,少犯点错;当然也方便对抗焦虑,现在玩新媒体或者微信移动互联网的90后比较多,这个群体慢慢逼近30岁,而立之年嘛,比较容易被碎片信息增加焦虑,也容易被二手知识贩子唬住,自乱阵脚。
总的说,环境顺利的时候可以少读点,大环境不好时候多读点;开始创业时候少读一点,小有成就时候多读点;热门推荐的少读点,有逻辑思考力的多读点;其他没什么太多了,毕竟事情还是要干出来的。
读的东西,只建议你接受50%就可以了,不管哪本书、哪个作者,他输出的内容基本都是基于一定的背景、一定的外力作用;他写出来的东西他心理明白是要拿来公开发表的,或者是拿来盈利的,不能放出来东西他不能写,所以真东西是不会全部展示出来的。
自古以来,信息媒介的公开传递发展就有自己的局限;一样东西只要他不想给你知道全貌,稍加美化修饰或者添枝加叶,基本就会偏差很大。最明显的现象也有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某个盈利项目你看到别人给你的展示似乎“合情合理可操作”,但是等你上马去开始的时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能复制的东西是偏少一点的。
要避免这种信息媒介传递的缺陷,老祖宗很早就给出了办法,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刻 、真实、有效的得到某一个有价值的信息—— 一定要有朋友。这个很重要,创业的人也好,在工作的人也好,在读书的人也好,一定要有朋友;如果你是做新媒体的,一定要有优秀的新媒体朋友,这样的朋友当然不是点赞之交,也不是泛泛之交,而是基于价值信息共享的优质之交。这样的朋友一定要见面,最好还能一起玩两三天,网上聊只能算网友,意义不是很大。
中国地大物博,人特别多,每个人的时间也特别多。时间多起来,就会有很多消磨时间的方法,抖音、游戏、文化快餐等等,而这些产品往往会放大个体的成绩,带动大众的焦虑。因为焦虑也是一个痛点,焦虑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就怕太天真,看了太多的成功和鸡汤,误以为成就来得太容易或者误以为很多人都很容易、过得比自己好,或者误以为别人都比自己认知高、位置高(其实国内本科生的比例也是百分之几)。
我的意思很简单,过度焦虑的朋友们,可能你花太多时间关注别人了。大部分人是贫穷的——物质贫穷。而最有价值的砝码就是时间,每个人单位时间的价值差别很大,20-30岁,单位时间价值会是之后发展的原动力。
确实,一个刚出社会几年的人,要钱难有钱(除开家庭背景),要人难有人,要资历难有资历,手上能有的就是时间,还有就是健康。对于时间,困惑的人很多的,我能做什么,做了又没见效果,做不下去了之类的。这个可能跟原先的教育有关,小的时候我们接受太多的满足感教育,“你做完作业就马上可以吃糖”、“你起来现在就给你拿玩具”“你穿衣好服就能拿零花钱”。
我们缺的就是延迟满足感,国外有个教育理念特别好,小孩子主要培养他养植物,而不是养动物,养小猫小狗,叫一声它就反应或者叫一声它就过来,小孩子满足感来的太快;养植物可能慢慢耐心呵护、积累,几个月才开花结果,这些对以后他处事影响特别大。不会延迟满足感的小孩长大之后对自己时间节奏的把控几乎失控,时间单位价值很难提升上来。时间过得很快,能做慢一点的事、做一点不容易的事其实也不错的,至少你能沉得住气,不至于在合适的时候乱了节奏。
成就一定是干出来的。在那天到来之前,你要明白你现在是谁,在什么位置上,你有什么,你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你要去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