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通鉴深度智慧:政治动机不明确,所有行为都会被误读!

【出处】《资治通鉴》第160卷 梁纪16

【原文】东魏大将军澄使大都督高岳救彭城,欲以金门郡公潘乐为副。陈元康曰:“乐缓于机变,不如慕容绍宗;且先王之命也。公但推赤心于斯人,景不足忧也。”时绍宗在外,澄欲召见之,恐其惊叛;元康曰:“绍宗知元康特蒙顾待,新使人来饷金;元康欲安其意,受之而厚答其书,保无异也。”乙酉,以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岳、乐偕行。

【译文】东魏大将军高澄派遣大都督高岳去援救彭城,并想让金门郡公潘乐担任崐高岳的副手。陈元康对高澄说:“潘乐反应比较迟缓,不能随机应变,不如慕容绍宗;何况让慕容绍宗去对付侯景也是先王高欢的命令。您只要赤诚对待慕容绍宗,侯景是不足为虑的。”当时慕容绍宗正在外地,高澄想召见他,但又怕他受惊起疑心而反叛;陈元康对高澄说:“慕容绍宗知道我陈元康特别受您的照顾和优待,最近他又派人来馈赠我黄金;我为了让他放心,便接受了这些黄金,并在给他的回信中厚谢了他,所以可以保证他不会有别的的想法。”乙酉,东魏让慕容绍宗担任了东南道行台,使他与高岳、潘乐一起去援救彭城。

【解析】东魏权臣高欢刚刚过世,大儿子高澄刚刚继承权柄,面对侯景的叛乱,用谁担任主帅,产生了君臣博弈。

1、亲近顾虑

权力交接时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新领导高澄本来作为上级,直接召见慕容绍宗就任。但是高澄作为领导还是非常有帝王心计的,就是他这个亲密召见行为,会被关系不太亲近的慕容绍宗解读为,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是不是想趁召见我的机会,直接斩首?还不如直接背叛还是保住一命。

很多人大脑是单核的,觉得我对你好,你就会感恩,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尤其是政治中的,关系不亲近的时候,直接表达关怀,会被人误读,会被认为天上掉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关系不信任的时候,直接任命,也会被认为包藏心机,会被当抢使。所以,领导的亲近是有顾虑的,是必须有先前的行为的。

2、送礼试探

面对高层领导的更换,慕容绍宗也没有坐以待毙,他首要的就是要试探出新领导对自己的态度。因为离得远,无法通过观察或是互动高澄得到有效信息,只能通过试探他最亲近的人的的态度来形成自己的内心确信。于是用行贿高澄亲信陈元康来实现。如果高澄要搞自己,陈元康为了撇清关系绝对不敢收。

通常而言,领导不会对自己的亲信保密隐藏个人好恶。如果他对谁有好感,这些身边的人也会立即投其所好,立即亲近拉拢,变现施恩给领导要拉拢的人,不但形成自己的联盟势力,还能够避免争宠。领导很多时候也是通过身边人,来表达自己不方便内心的态度。陈元康所起的作用就是权力缓冲带。

3、受贿政治

很多道德洁癖的人,是搞不了政治的。陈元康作为高澄的亲信,如果不能够站在政治高度来看到慕容绍宗行贿的这个事情,直接为了保证自己的清洁,而拒绝的话,会让慕容绍宗认为,这是高澄的态度,他对自己不信任,身边的人都再努力和自己撇清关系。所以,陈元康看的更深,从政治角度收了钱。

这里大家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点,就是陈元康的汇报时机。他并没有在受贿之后立即汇报。这样自身的动机,就会被高澄误解,你是不是收了别人的钱,才给别人说话,或是你自己收钱,给自己一个辩解?陈元康而是在高澄提及慕容绍宗的时候,陈元康为了解决难题,说出之前受贿事,才抹去了被猜忌动机。

通过上述对这段材料的解读,我们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好是坏,都可能被对方误读。你对他的好,会被误读成陷阱。你要是不受贿,会被误读为对他的不信任。你要是直接主动说某个人的好话,会被误读为自己动机有问题。所以,政治就是如此,行为如果不先定位行为动机,都会被误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通鉴  通鉴词条  误读  误读词条  动机  动机词条  深度  深度词条  明确  明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