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执行对谁负责?不学权术,你永远都做不对!

【出处】《资治通鉴》第150卷 梁纪6

【原文】魏河间王琛等惮邃威名,军于城父,累月不进,魏朝遣廷尉少卿崔孝芬持节、赍斋库刀以趣之。孝芬,挺之子也。琛至寿阳,欲出兵决战。长孙稚以为久雨未可出,琛不听,引兵五万出城击邃。邃为四甄以待之,使直将军李祖怜先挑战而伪退;稚、琛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师大败,斩首万余级。琛走入城,稚勒兵而殿,遂闭门自固,不敢复出。

【译文】北魏河间王元琛等人慑于裴邃的威名,驻扎在城父,几个月不前进,北魏朝廷派遣廷尉少卿崔孝芬持符节并带着千牛刀前去城父,催促元琛等人进兵。崔孝芬是崔挺的儿子。元琛到了寿阳,想出兵决战。长孙稚认为久雨不晴不可以出兵,元琛不听建议,率领五万兵士出城攻打裴邃。裴邃列出四个长阵等待元琛的军队前来,并指派直将军李祖怜先去挑战,然后伪装败退;长孙稚和元琛出动全军追击李祖怜,裴邃的四个长阵争相行动,北魏军队一败涂地,一万多人被斩首。元琛逃跑进城,长孙稚领兵殿后,入城后便关门固守,再也不敢出来了。

【解析】近来市面上,执行就是要结果的理论大行其道,通常情况是如此,但是如果执行命令和预期的结果相差极大,有冲突的时候,如何做?停止执行,避免损失?然后和领导争辩?如果这样做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军令如山,不是结果如山。通过这段通鉴的材料给大家解析下执行的困境和选择!

1、元琛的困境

元琛之所以没出兵,原因有三个,首先是裴邃风头正盛,直接进剿时机不对,其次,自己的斗志不足,不能有必胜把握的战斗,失败怎么办?最后就是外部的天气条件,久雨不晴,不便于主动行军出击。所以,元琛迟迟不能行动。没有必胜把握的行动,拖着本身就是最佳策略。

2、朝廷怎么想

但是元琛的大军迟迟不动,作为朝廷,也就是上级领导怎么想?首先就是想,你这是消极怠工,眼看着贼军做大。其次,你个人是不是贪生怕死,白白的浪费资源耗着。最后就是怕其手握军权有自己非分的想法,这是最可怕的。所以,只有命令立即行动才行。

3、执行或申辩

明知执行命令会输的很惨,还会不会执行呢?很多不懂权谋的人,都会选择申辩,因为这样为了大局考虑,为了下属考虑,但是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站在领导的位置考虑。你没有站在权力的角度考虑,领导要的是,毫无借口,立即行动。所有的申辩都会被认为,你有非志。

4、钦差的作用

领导都明白,单凭一纸命令,这个力度太差了,于是派遣了崔孝芬作为特使,相当于钦差。持节和斋库刀就相当于后世直接拿着尚方宝剑来的,有直接发布命令的权力,有直接杀人的权力。这是命令的最高表达形式和监督形式。面对这个阵势,元琛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5、对权力负责

我们做执行,要为结果负责,因为你做不好,你会受处分。但是你不听话,更要受处分。不听话的后果比做坏了事还要严重。这场战争下来,损失了一万多人。元琛要不要对这些兄弟负责?情感上需要,但是实际上这个并不在考虑之列。因为,执行者,只对权力负责。

6、必输的战役

对元琛而言,是必然要输掉的,因为你打赢了,说明你之前所有的行为都是消极怠工,打赢后,必须要受处分。而如果打输,失败的程度小,这说明你斗志不够,一点风险都不冒,催催就动一动,不催不动。这类是老滑头。如果全部输了,以后没本钱了,必须承担失败的责任,这个说不定性命不保。

7、元琛的策略

元琛采用的是伤亡惨重策略,损失20%~30%的兵力最为合适,一来失败会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为什么之前不打的原因,二来这个量级的损失还不至于亏本,导致没有还击之力,留有后路,从而无需承担整体失败责任。因为这是领导的命令带来的损失,所以也就不会恼羞成怒,去追究元琛的责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权术  权术词条  不对  不对词条  负责  负责词条  执行  执行词条  永远  永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