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普对别人、对公众有巨大的好处。那么科普对科学界有什么好处

所有人都同意,科普对别人、对公众有巨大的好处。但是用这个理由劝说专业人士去做科普,我们知道是远远不够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能够单纯出于道义去做事的君子总是少数,那么为了改进体制,让专业人士更多更好地去做科普,我们就来一次“先小人后君子”吧。

来琢磨琢磨:科普对我们自己,也就是对科学界,有什么好处?

我所在的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罗毅教授,2016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做了一番强烈的吐槽:“我感觉,我们的文化里面批评的成分太多,大家老是批评自己,其实我们这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成就是世界公认的。

你如果看英文的杂志,你就觉得中国的科学真是非常非常的好,你要看中文的报道,就一塌糊涂。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媒体把很多很差的所谓做科研的人,当成了科学家,当成了中国科学的代表,然后用他来批判那些做得非常好的人。”

我想,中国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对这番话都会有强烈的共鸣。

中国科学界在社会上得到的承认远低于应得的承认,怎么扭转这种不公平的状况?这就得靠科普。你要赢得吃瓜群众的支持,就要直接面向他们去表功,还要表得有技术含量。既要有正确的原理和数据,也要有易于理解的表述方式,润物细无声。

我流传最广的文章,就是这样的一篇分析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文章,叫做《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很多同事都跟我说过,有人来问他们中国的科技水平究竟怎么样,他们就让问的人去看我的这篇文章。

有人也许会说:形象有什么关系,闷声发大财不才是最好的吗?

如果你做的都是小项目,那么也许是不用在乎公共形象。但对于大项目而言,舆论就会产生重大影响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想建的大型对撞机CEPC。2016年,大型对撞机该不该建,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双方在从纸媒到网络的许多阵地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副发言人曹俊研究员也经常在微博上做科普,曹俊给我讲了从粒子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到技术细节的许多内容,还爆了不少历史的料。

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加上我听丁肇中先生介绍阿尔法磁谱仪实验进展的心得,我写了一篇《大型对撞机之争:价值、目标和图景——让对撞机之争撞出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内部的良性互动》。

曹俊和我的基本想法是:大多数的争吵,连基本的事实都没有搞清楚。我们不需要在建或者不建上持强烈的看法,只要把这些基本的事实传播出去,让讨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就已经是很大的贡献了。

如果你的项目已经在运行了,是不是就不需要在乎舆论了?当然不是。

量子通信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从科大到中央政府,对量子通信的研究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我国迅速后来居上。但是,对量子通信的质疑、攻击以至谩骂,从来没有停息过。

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有大量的问题是回应对量子通信的各种质疑,包括各种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以至匪夷所思的“罪状”。看到许多中国人为了攻击一个中国的科技成果,焕发出如此的想象力,也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为此,我只得不断地学习量子信息的知识,并且经常和一线研究者交流,学到了许多量子信息的深层次的诀窍,获得了许多写作的素材,量子信息的一线工作者们也可以通过我向公众传播他们的心声。我们都很高兴有这样的合作。

因此,科普对科学界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科普的缺乏,对科学界有什么坏处?

实际经验表明:有没有科普,差别是巨大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普  科普词条  好处  好处词条  科学界  科学界词条  公众  公众词条  巨大  巨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