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大陆第一本米其林红色指南《上海指南2017》发布,提到米其林,绝大多数人的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享誉全球的米其林餐厅指南 ,还会想到它还是一家轮胎公司。问题来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产品难道只是名字上的重合吗?让灵哥告诉你,实际上米其林的指南就是米其林轮胎公司做的。
到现在为止,小红书《米其林红色餐饮指南》是1920年开始发行的,紧接着出了评价体系,到目前为止全球累积销量7亿册。
米其林餐厅的每一颗星对餐厅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有数据表明,获得一颗星餐厅的单价一般会上涨25%,如果餐厅入选米其林指南,营业额至少会增加30%—50%。
在老饕和美食家们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而这些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米其林的美食评审员,他们均是米其林的全职员工,大多数都在酒店管理类院校学习过,在申请米其林红色指南工作之前在餐饮酒店行业有5至10年的工作经历,所以这些美食侦探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
每名美食侦探平均每年旅行约30000公里,在不同餐厅用餐约250次,入住超过160间酒店,以求从舒适程度及价格中选取最佳餐厅和酒店。
很难想象,这家全球闻名的餐厅权威鉴定机构的倡导者是一家轮胎公司,做轮胎的怎么就联想到了美食?他们又凭什么火了100多年?
其实,用我们现在的理解,米其林在100多年前就有了互联网思维,美食为内容,书籍为媒介,通过媒介向用户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从而获得用户。
我们已经不能仅仅用经典和成功来形容如此天才的营销想法,米其林到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营销战役的,仅仅是靠着评定星级的想法吗?今天灵哥带你详细分析米其林如何一红百年。
米其林到底如何将轮胎和美食结合起来的?灵哥之前分析过网红营销想要脱颖而出,可分为场景、事件、定位三步,今天看来,米其林早就将这三步运用到了其中。
场景:
用互联网理论来看,轮胎产品显然是个低频产品,不可能天天换轮胎,但开车的人用户场景是什么?上班、回家、出去吃饭,这是开车的人的用户场景。米其林就是从吃饭这个用户场景这方面入手做米其林指南。
如同上文提到,轮胎更换频率低,所以米其林兄弟并没有局限在车的本身,而是选择了和其相关,并且能随时随地能和大众沟通的餐饮场景。
不仅如此,我们从米其林餐厅的分布上,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们所布置的场景站略,比如日本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米其林餐厅,并不是因为日本有世界上最多的美食,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轮胎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普利司通,于是米其林刻意营造了美食场景,让米其林更多被提及,使米其林在轮胎市场更有竞争力。
事件:初期两兄弟发现有人拿指南垫桌脚,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红册子米其林指南,而事件本身就藏在这本册子里了,制造事件的目的是带动全民参与,虽然这本小册子没有指明我们一定举办什么活动,但是严格的评价体系,让所有的餐馆都活了起来,世界各地的餐馆带动各自的用户,它潜在用户目标甚至比有明确名称的活动更有效果。
除了上面说的必比登挑战赛,米其林轮胎设计大赛,米其林轮胎修补大赛,米其林节油轮胎大赛……米其林每一年都在举行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而且活动的定位很明确,因为要带动轮胎营销的,所以大赛都和轮胎相关,事件恰好瞄准目标客户,带动消费。
定位:对100年前米其林那个年代的用户而言,能开车并且愿意开车吃美食的,肯定是顶端消费者,所以米其林兄弟很清晰的定位,小红书餐饮指南就是为这些人群服务的,这些人都成为了精准的意见领袖(网红)帮助米其林传播。而这一百年的所谓“美食侦探”又是另外一个层面意义上的网红帮助米其林品牌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