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安全检查、教学视导、办学水平综合督导……十二月份几乎成了学校的“迎检月”,校长神经紧张,教师忙忙碌碌。对于初中学校来说,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是最重要的一项迎检任务,因为评估结果不仅是先进单位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还与下一年度的中考指标生分配直接挂钩。
为了在评估中得高分,一些学校不得不在检查现场和资料等方面动心思,甚至弄虚作假,玩起了“捉迷藏”“藏猫猫”“晒成绩单”的游戏:有些工作做了,但没有留存资料,让老师加班补;有些工作没有做,但却是必查项目,更需要加班补上;一些做法不符合上级规定,撤下换掉;平时考试频繁,学生试卷、教辅资料堆积如山,不符合减负相关规定,赶紧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这样的年终检查,虽然兴师动众,但检查组成员看到的几乎是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不仅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会给学生和家长以“华而不实”的负面印象。
为了推动工作,奖励先进,鞭挞后进,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检查结果不符合客观实际,检查数据不真实,且要以此为依据奖励先进或者分配指标生,无疑会影响教育公平,难以调动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还会滋生教育腐败。
在笔者看来,对学校工作的检查评估不一定非要放在年终,可以分散在平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评估方案的各项指标要相对稳定。督导评估方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查什么,评什么,怎样评,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突出工作重点,在一定时期内要相对固定。如此,学校和教师才能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并寻找突破。靠拍脑袋随意增加或减少检查评估项目,只能让基层学校无所适从,工作不得要领。
其次,检查时间要相对分散。据笔者所知,许多年终检查将要开始时,教育部门往往会给基层学校下发一张“时间安排表”,明确到校检查日期,其结果是:第一个接受检查的学校准备时间短,评估成绩低;后边的学校准备时间长,评估成绩高。在笔者看来,检查不需要安排具体的时间表,也没必要将检查集中安排到年终,将检查安排到平时,采用随机指定的方式,每月安排几所学校,查完后即时反馈,更有利于发现问题。不给学校预留准备时间,让所有学校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迎检,在引领学校强化过程管理的同时,也可保证检查结果相对客观公正。
再次,检查方式要灵活多样。就现实来看,将档案盒分门分类是许多学校常用的迎检方式,检查评估人员也往往据此打分。要想掌握学校真实情况,进而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价,仅看档案资料是行不通的,还要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等多种方式,获取真实数据。此外,学校各项工作不能皆以打分的方式来评价,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宜用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