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塑造当下中国最关键的两股趋势性力量;新媒体行业

今天和老铁们汇报一下我最近关于宏观中国的一些思考。

这些思考有些是基于我对经济的观察,有些则是基于我这两年创业的实践,应该具备一些现实而具体的参考价值。

1宏观对微观的意义

不要认为思考宏观层面的东西因为太过抽象而没有意义,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宏观层面的趋势和走向,从根本上,决定了微观层面的回报。

比如,2007年和2015年的股市,在牛市阶段,绝大部分老百姓闭着眼睛也能赚钱。而在股灾阶段,哪怕最专业的基金经理,也亏损累累。这就是宏观对微观最直观的意义。

比如,过去十年老百姓不懂投资也没有关系,只要你买房,基本上就不存在亏损的可能。大部分还能实现可观的回报。如果你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买入大量房屋资产,结果便完全相反。这也是宏观对微观的意义。

再比如,智能手机刚刚普及的时候,智能硬件(如触摸屏)厂家普遍赚得盆满钵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时进入的一批互联网公司如三大门户、阿里、百度等,都普遍活得非常不错。而如今再要进行纯粹的互联网创业,或是生产智能硬件赚钱,其难度和任何传统产业创业,没有差别甚至更高。这还是宏观对微观的意义。(新媒体行业)

宏观对微观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决定微观平均获利的概率和期望回报的水平。以上举的金融和互联网的例子,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不懂宏观,微观行为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比如伟大的股神巴菲特也犯过这个错误:在上个世纪美国纺织行业宏观上被淘汰时,他却逆势而为,亲自出任伯克希尔CEO长达数年之久,最终也未能力挽狂澜。有谁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曾经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呢?

即便很多企业家不谈宏观,但他们做的事情,恰恰是迎合了宏观趋势,才得以成功。相反,就会失败,比如百度,以下我会谈及。

2两股关键力量之一:金融周期

理解当下中国的宏观趋势,第一个关键变量,我认为是金融条件的变化。

金融条件的变化,促成了金融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会通过对企业的影响,最终和技术周期形成合力,来塑造一个经济体在一个阶段整体的变化,即经济周期的变化。

什么是金融条件呢,通俗易懂地说,就是一个经济体里钱多了还是少了,是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这种变化进而又决定了人们获得钱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高低。

拿到钱后,要么消费,要么投资(储蓄也算一种)。因此,金融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到消费和投资的变化上来,最终又会反映到宏观的经济增长和微观的居民收入的变化上来,反映到宏观的资产价格变化和微观的居民财富结构的变化上来。

从2008年金融危机算起的十年,是全球金融条件空前高度一致的超级宽松的十年。

尽管不同的经济体宽松的方式有所不同(比如美国主要是中央银行(美联储)的扩表,而中国则是通过商业银行的扩表来完成),但这些宽松的金融条件,共同催生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恢复(实体)和资产价格的泡沫(虚拟)。

而资产价格的泡沫,在美国欧洲日本表现为金融资产的价格持续上涨,而在中国主要表现为房价的「不跌信仰」(其实中国的房子也可以被视作一种金融资产,除了流动性极差这一点高度不符外)。

把握住金融条件的变化,就把握住了资产价格变动周期的根源。

我一再强调,理解中国房价的成因,无需太过关注货币之外的其他因素,因为事实上房价过去十年的上涨,就是一个彻底的纯粹的金融现象。它和全球范围的资产价格泡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金融条件的十年宽松,除了造就资产价格的泡沫之外,还越来越多地促进了两极分化,这是因为富有的人群持有更多的资本资产,他们优先从本轮宽松的金融条件当中获利。而普通大众,则因缺乏资本资产(股票/房子等),就被动地在本轮资产价格泡沫中,变得越发贫穷。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都十分明显。有兴趣的老铁可以去查相关数据,包括中国的数据,我之前的文章贴过相关的图片,参考:

“应该给低收入人群加工资吗” 

收入分配的不公,是导致西方民粹主义崛起的经济根源。无论是英国退欧,欧洲大陆一些新兴民粹政党的快速崛起,还是美国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总统,都反映了这一基本事实在普通民众当中的深刻影响。普通人并不欢迎资产价格泡沫,他们需要新的代言人。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十年金融条件的放松,伴随着的现象是一大批城市中产的崛起。具体来说,这些人在城市安家,买房,享受着房子这一账面财富增加带来的「虚拟繁荣」。当然对于未能进入中产行列的更多民众来说,房价的持续上涨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资产价格泡沫对实体经济回报的挤出,对巨大的银行的影子(金融风险的一大来源)形成的贡献,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展望未来十年,金融条件已然在很多普通民众高喊着要抢购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最后的船票时,悄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无论是全球视角还是本土角度,都变得迫切而必要。

金融条件由松及紧,是理解未来中国金融周期,甚至技术和经济周期最重要的趋势性变量。当中可能会出现局部小范围的波动反复,但不改大的趋势和方向。这并不是由中国单方面决定的,这是全球经济复苏后,金融重回常态化的必然。

不要生病太久,就忘记了健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3两股关键力量之二:技术周期

最近五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就是全球范围内,传统精英群体,正在迅速丧失话语权。结合中国自媒体这个行业的崛起,更是能让人以管窥豹。

越来越多的平民大众,开始活跃在观点市场,并且把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才华,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金钱回报。

为什么任泽平会变成「网红经济学家」拿着1500万的年薪跳槽恒大?

为什么很多非名校毕业也非大公司出来的自媒体人可以坐拥百万甚至千万流量,赚得的收入甚至是传统名校毕业生的几十几百倍?

为什么传统大品牌依靠渠道优势构筑的垄断门槛,越来越被各种小品牌「网红店」迅速肢解?喜茶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为什么会这样?

网红店、定制化、新零售、新媒体大V,这些不同领域的现象,它们背后有何深层联系?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决定当下中国未来趋势的力量:技术周期。

具体来说,是指互联网这个技术的发展和变迁。再具体来说,就是互联网从传统的PC时代迁移到Mobile(移动)时代,再变成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这样的变化轨迹,正好就是以上诸多为什么的共同答案。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深入发展,是塑造中国经济新周期最核心的力量,也是理解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来源最重要的变量。

互联网还被约束在PC端的年代,中国的网民人数也同步在爆炸增长,因此互联网领域的创业,相对容易。找对一个商业模式,特别地,把美国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砸些钱,就能获取大量用户而成功。

但很遗憾,这样的粗放式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在这两年已经正式宣告结束,根源是中国互联网渗透率触底,网民人数规模触顶。未来的竞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存量竞争,互联网创业,再也不是只要砸钱,只要商业模式对路,就能成功的简单法则了。

当然,这样的周期只能算作互联网的行业周期。从互联网这门技术对整个经济周期的塑造看,影响要复杂和深远得多。

传统的PC互联网时期,人们上网的时间非常有限,除去工作,每天不会多于两个小时。不少青少年还要到网吧才能接入因特网。也因此,网吧成了一代80后的童年记忆,也是PC互联网时期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信息模型是非常中心化集权化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包括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反馈和最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都高度依赖某个「中心」或者「权威」。

于是在PC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始终才是正统信息投放和传播的渠道。传统的精英人群,通过把持和控制这些「集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来对社会施加影响,并最终获取回报。

而大量的普通人,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他们都是「死用户」,不存在太多的交互。你看中央台的广告,你会交互吗?

所谓的传统精英,就包括了名校毕业生(各种大企业的职员也包括传统主流媒体从业者),大的消费垄断品牌,等等。他们靠着对信息渠道的把控,处于整个价值链分配的上游。

然而,随着五年前开始的移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PC端开始迅速迁移至移动端。信息模型发生了根本的不可逆的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

人们上网的时间,大幅变长。以前是每天2小时都是奢望,现在是24小时。

伴随而来的,是信息节点的爆炸式增长,以前的信息节点是接入因特网的电脑,现在变成了一台台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生产和传输的边界,被爆炸式地拓宽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中心化权威化」的信息组织模式,迅速被「扁平化节点化」的模式所取代。

传统媒体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新媒体摧枯拉朽式的冲击。不用说报纸广播等,看看央视每年离职出来自己做新媒体的人员流动吧。

再看看百度的判断失误吧,正是因为百度坐享其传统互联网信息入口的优势而不思进取,未能占得移动互联网的先机,才导致了曾经平起平坐的BAT变成了现在B只是AT的零头。

信息模型从权威化集权化坍塌之后,一大批「普通人」迅速崛起,真正的金子,开始闪耀发光。

在以前,普通人要获得认可,获得高回报的唯一路径,就是找个大平台当靠山,比如读名校,进名企,总之就是各种有名的标签加身。因为这些大平台代表了权威,代表了精英,他们把控了信息模型的最上层的话语权。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很多的「普通人」,并没有名校背景,也甚至没有在大公司上过一天班,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才华,或许是专业知识,或许是幽默搞怪的娱乐精神,又或许是某方面的天赋,在扁平化的信息海洋里,总能获得一部分人的关注。有了这些关注,这些普通人开始大放光彩。

同样的道理,以前人们购买东西,都是相信大品牌,那意味着质量和保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定制化,人格化的小品牌也迅速崛起,大品牌的优势正在逐步被肢解。所谓的新零售,就是按需生产,把用户的诉求考虑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一整套流程当中来。

史无前例地,普通人开始从「死用户」的状态当中复活过来,真正在信息模型里去施加影响,去表达意见,去用行动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定制化的核心含义。人们关注自己喜欢的公众号,也是一种定制化。

简单来说,互联网迁移到移动端后,无数普通人一下子找到了表达意见的通道,也一下子可以更快的速度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信息(8亿台终端的辐射,信息传播的摩擦成本大幅下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容易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和物,并为他(它)们付费。

这让更多没有大平台背书的「普通人」能脱颖而出,因为他们的市场价值被更多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发现了。相比高高在上的精英,人们更喜欢能找到共鸣的接地气的「普通人」,这就是传统精英失势的重要原因。

从根本上,这是技术周期发展到后期,泡沫破裂(2000纳斯达克崩盘)后,技术逐渐变成公共品,溢出,全社会使用技术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的技术周期所致。

没有移动技术导致的互联网往移动端的迁移,就不会有「普通人」崛起的机会。也不会有各种网红,各种定制化品牌。不会有任泽平,不会有雪梨,不会有秦小明,也不会有喜茶。

我身边有不少传统精英在抱怨,他们名校毕业,在体面的行业工作(投行/咨询公司),但赚到的收入却不及身边不少搞自媒体的朋友的零头。要知道,投行咨询已经是传统行业里代表最高收入水平的公司了。出现这样的落差,他们心生抱怨,也算正常。

但抱怨归抱怨,千万不能真正地把问题都归结于社会。不是社会病了,搞娱乐直播唱歌的小姑娘才比名校毕业生赚得多,是因为新的技术条件下,小姑娘能更精准地找到她们的市场价值。

传统精英是传统周期下的获利者,新的技术周期对他们的利益发起了不小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精英们的合理态度是拥抱新的变化,升级自己的认知思维,迎头赶上。而非一味地抱怨社会,从不反思自己。

因此,我的建议是,传统精英们千万不要有这些想法(虽然我知道很多人有):

「不就是个做直播的嘛」「不就是个网红嘛」「不就是个写公众号的吗」,我比这些人高级多了,一群Low逼。

秉持这些想法的传统精英,毫无疑问将会是新技术周期最先淘汰的一批人,因为他们丧失了进化的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做直播做网红还是写公众号,其背后要付出的努力,涉及的门道,并不比精英们从事的「高大上」职业少,甚至会更复杂。

往后再看五年,互联网从PC到移动端的迁移已经完成,未来将发挥出其作为各行各业基础设施的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毫无疑问,任何个体和企业要发展,都不避免地要运用互联网,懂互联网,要有互联网的思维。

未来创业的趋势,也将是从单纯的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变成运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传统行业的新方向。

而对于个人而言,互联网扁平化提供的崭新的信息模型,还将继续广泛而深入地发挥作用。(新媒体行业)

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脱离「依靠大平台为自己」背书的传统路径。只要你有自己的真本事,即使没有任何平台为你背书,你也可以通过移动端,让无数人知道你,产生你的价值,并获得不错的回报。

相比之下,那些把自己一直和传统大平台捆绑在一起,要依赖别人为你背书的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未来的失业危机,他们或将首当其冲。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那些真正意识到新变化的人,已经在争议声当中完成了第一波的财富积累。

4两股力量的叠加

金融条件的变化,叠加技术周期的演变,结果就是一句话:

泥沙俱下的时代结束,真金火炼的时代开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趋势性  趋势性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当下  当下词条  塑造  塑造词条  力量  力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