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并不是单纯改变工作,而是一次自我的提升与突破
很多人有成功和致富的良好愿望,而缺乏经济后盾的支持,于是就有些急,从而缺少了富人“慢工出细活”的从容。放了三两枪没打着兔子,很容易就产生换地方的念头。在现代社会,跳槽现象司空见惯而且也无可厚非,只是在行动之前,我们必须要掂量好自己的分量,看清楚周遭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年轻人爱跳槽,其中的一部分人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伊索寓言》中有只山羊偶然站在屋顶上,便忘记了自己的高度是怎么一回事儿,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向狼挑战的资格。其实,某个人在某个单位干得顺,并不等于他就有了重打锣鼓另开张的能力。
约翰逊是纽约某大报的记者,他大学毕业后,当了两年兵,然后就顺利地到一家不错的报社当财经记者,而且任何他要采访的对象,似乎都可以手到擒来。附带一提,由于约翰逊长得很帅,又是大报的记者,所以受到许多美女的青睐。就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约翰逊有一次与公司主管发生冲突,心里觉得很委屈。这时候,突然有一家小型报社想高薪聘请他,而且愿意让他主跑外地新闻。
约翰逊心想:“我在新闻媒体圈才工作了一年,就已经小有名气了。现在有人出高薪挖我,又让我跑自己喜欢的新闻,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受闷气呢?”于是约翰逊跳槽了。约翰逊到这家小报社上班采访的第一天,怪事便发生了。原本可以立即顺利邀约采访的明星和大老板,都推说有事,要另外安排时间;而原本安排给自己出书的出版社,也突然说出版计划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要暂停;甚至那个经常和他约会的美女,看到他新公司的招牌后,脸孔也换成了一副欠她钱的样子。
刹那间,全世界都好像在跟约翰逊作对,变得不认识他这个人了。当然,约翰逊由于绩效不如预期,也时常遭受新老板的冷眼。约翰逊应该郁闷,因为他不知道以前别人对他表现出的尊重与喜爱,是因为他背后代表的大媒体招牌拥有的舆论力量,而不是因为他本身的专业才能与人际关系的积累。每一次跳槽,对一个人的实力都是一种检验,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上。
如果仅仅因为偶然的冲突或一时的挫折就走人,表面上看来很潇洒,实际上却是感情用事的不理智的行为。换一个地方就可以大展拳脚的念头,只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不一定就能通过实践的检验。如果是因为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待遇而跳槽,更是对个人资源的一种过度开发。在别人植树的时候,你已经摘了些果子,但且慢,别高兴得太早,到了真正的收获季节,你的树上可能已经空了。
大学毕业后的五六年,小李几乎是每年换一个工作。当时,小李的工作目标就是向“钱”看。他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后来又搞销售。没干多久,就被朋友拉去搞营销策划,收入自然一次比一次高些,但离脱贫致富还有很大距离。刚开始时,小李还曾经为自己的适应能力而深感得意——从一个行当混到另一个行当,照样可以得心应手。
每次只要换一份新的工作,只要能赚到比原先那份工作更多的钱,小李都会欣然前往。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虽然也赚到了一些小钱,生活得到了些许改善,可是每每静下心来,却会发现其实一事无成。回过头来看昔日并肩战斗、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的同事,不少人都在他们的领域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有名气了。他们昨天所做的一切,都成了铺垫明天成功的基石,成功或迟或早,肯定会来。
而小李,所做的只不过是改善了伙食标准而已。在一些高级人才交流会上,不少招聘单位对多次跳槽的应聘者持不欢迎的态度,并明确指出,这些人频繁跳槽是不诚信的表现。某公司负责招聘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应聘者从学校毕业两三年,却已是换了三四个工作单位的‘老游击’了。对于这种人公司是不欢迎的,因为他们太不稳定了,而且缺乏诚信。”
另一家软件公司的副总经理也明确表示:“对于我们搞软件的而言,开发一个软件项目至少要8个月,频繁跳槽者得到的仅是皮毛,难以形成丰富的工作积累,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是不太欢迎的。”有人会说“好员工不跳槽”,但那是管理者看问题的角度;“树挪死,人挪活”,哪里好发展就往哪里走。对,这是一个求新、求变的年代,人往高处走是一项合情合理的基本权利。但毕竟我们不能为跳槽而跳槽,除非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你。
如果你已经把一个行业弄明白了,觉得这个行业没什么前景,自己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除了钱也没什么大的收获,这个时候你可以走,而且走得有理。或者是单位的空间有限,老板也无力把这艘破船带向正途,狗苟蝇营地混日子,还真不如另寻明主。至于环境压抑、工作乏味、收入不理想等,都不是换个山头就可以完全改善的。
根据职业规划专家的建议,如果想在一家公司出人头地,就必须以勤奋及不辞辛劳的态度埋头苦干至少两年。如果你能忍受一时的不如意,也许便能学到一生受用的专业技术,同时也可以熟悉那一行的运营方式。跳槽并不是单纯改变工作,而是一次自我的提升与突破。如果背着空空的成就的行囊跳槽,跳的次数越多,你的身价也就越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