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的能力越强,
自己的思维密度和自我控制能力就会越大。
我时常会在生活中会面临这种场景的选择,电视剧很好看,可是今天的“写作”还没有完成,如果明天写,今天就错过了一次推送的机会。
但是电视剧剧情特别好,今天才更新,而且前面自己已经看了很多集,该怎么选择。
短视频确实很好看,能够让我获得短期精神上的快乐,可是如果我刷半个小时,就浪费掉了今天读书的时间。
于此,我们每天每个时段都面临很多的事情,你要做出不同的决策。
而这决策的背后,就是自己要付出的机会和成本代价,这种决策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基础的“反本能”行为之一。
往往一个人反本能的能力越大,他的自律度就会越高,同时从长期发展角度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金钱上都是巨大的。
01
假设给“本能”一个定义的话,网络上的解释是:人出生以后,自带或者稍微经过学习,培训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你也可以理解成“先天性行为”的一些特征等。
我给你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在一个会议上,同事觉得你的PPT做的非常的差劲,瞬间从凳子上站了起来diss你了一顿,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击”,而不是判断。
你看到对面有一个男的过来,后面被4-5个人追赶,这个时候他边喊边跑,快跑,你看到这种情况也会赶紧跑。
你今天很忙,到了10点钟才下班,但是在乘坐地铁的路程中,依然会拿出来手机去刷信息流,甚至是短视频来满足自己短暂的“内心快乐”。
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受伤了很痛等,这一切的行为折射的规律就是基本的“本能反应”。
常见本能反应生活中引发的问题:
肥胖:很多人其实知道胖了很难看,胖了容易引起三高,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
这本质除了多巴胺在作怪之外,就是自己常有的本能反应给予的发射,吃吧,没关系,就一点,不吃怎么减肥等。
焦虑:很多人经常不自觉的抱着手机去刷,生怕自己去漏掉了重要的信息,看了半天,你还会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没有新消息。
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这是你的行为系统,让刷手机这件事情形成了“定式”。
大量的信息摄入,会莫名的让脑系统停不下来,而产生的信息焦虑。如果你稍微迟钝点,或者离开手机,会发现似乎也没有那么多事情让自己处理。
懒惰:你知道学习令人进步,这件事情只要执行下去就会有好的结果,但是就是不想行动。
因为呆着很舒服,行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甚至于脑力,你总是喜欢用”即时最舒服的方式来处理事情,算是一种规避压力的自我保护机制”,最后看着别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关于反本能:
反本能,顾名思义就是在做事情前,谨慎的去思考一下。有人认为,简单的事情可以听本能的,在个人成长中,想要走的更远,自己就要学会“反本能”。
比如多喝水,喝水这个动作是本能去做的,但是我们什么时候去喝,喝的时候喝多少,这个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在比如,我们在职场中,上司交代自己去办个事情,我们是怎么做的,90%的人脑海里面反应是,“好,我马上去做”。
但是反本能的做法是听完之后,在脑海中将任务进行梳理,并将任何进行复述,并结合专业知识询问关键点的支持,如何开展行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会进行判断。
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交给本能反应去做,它就是简单的事,只能代表的是完成,你如果学会反本能,那么自己会把事情做的更漂亮,自己在职场中将会走的更远。
身边反本能的案例:
我身边有个同事对自己非常的严格,作息规律,工作健身阅读娱乐,每天都排的很满,工作起来也是按部就班,每个时间段做什么都有详细的计划,如果超出时间预算还会做总结和反思。
我非常佩服他,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这种状态难以理解,但这种狠换来的直接结果是他在工作上非常的优秀。
公司老板知道他要离职,亲自挽留他,身材结实穿什么也好看,也从没见过他生病。
比起这些超级自律,反本能的人,我更佩服那些知道很多道理,“循环往复”不去行动的人,他们才是真的狠,狠到让自己陷入无解的痛苦中,永远挣扎在欲望和本能构筑的漩涡内原地踏步。
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人生来有惯性,或者称之为“惰性”的,很多人沉溺于自我舒适区而抗拒做出改变。
习惯把工作熬到最后期限去完成,习惯在休息日看剧玩游戏打发时间,习惯在陌生场合缩在角落里面玩手机,而这种最舒服本能性的保护机制,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失去很多在面前的机会。
02
思维定式,认知升级过程。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学过很多方法论,依然用不到工作中,对于“成长”反本能,或许我们应该尝试学会让思维变懒,行动执行力跟上。
我们每天的大脑都在经历大量的信息摄入,来影响自己的判断,你会发现时间久了,学习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但是行动却差了,那是因为“大脑慢系统”出了问题。
慢系统和快系统:
我们的大脑中是有两套运作系统的,快系统就是自己的“直觉系统”,是我们无意识的快速思考模式,也不需要消耗什么能量,属于本能。
慢系统做出的决策通常会经过“思考”,但是同时也会需要消耗更多的能力,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一直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要多“理解”。
当自己真正“理解”了,那么在背诵英语或者文科的内容的时候便会很快掌握。
大多数情况下,大脑都会自动选择“快系统”去处理事务,往往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快系统已经把问题解决了,比如领导让做个PPT,很多人不用思考的就套一个模板出来。
只有在“快系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慢系统”才会启动,也就是反本能就会被激活,会思考“为什么”。
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而消耗过多能量对生存是不利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思考可以增加我们生存敷衍几率的时候,才会启动“慢系统”。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理性思考“,本质上就是反直觉,反本能的思考,想要像牛人那样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思考者,我们就得多用“慢思考”系统来解决问题。
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
思维“定式”是固定在大脑中的一套思考方式,不需要他烧脑就可以完成,思维定式的影响是来自于“媒介信息传播给我们的印象”,“个人认知的偏差”等多方面。
朋友跟我讨论“学习最难的是什么”,想来想去,坚持阅读,持续输出,挑战舒适区,承认自己无知等,都相对比较简单的。
我觉得最难的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及时剔除曾经那些错误的,或者是以前正确但现在已经过时的经验和价值观。
李笑来在一个专栏当中说过,认知升级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去一家公司面试社群运营的leader,老板问你社群运营从0-1怎么搭建,你肯定告诉他的模型是“我原来怎么做的”一系列方法论。
甚至很多人都不加思考的认为这套模型SOP,可以用在很多的领域,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人群结构的不同,平台属性的不同,针对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思维定式”,当我们遇到一个不太了解的项目,或者是陌生人,往往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我们做深入的了解。
这个时候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就是迅速套上一个“思维定位”,“固定形象”“固定模型”。
这也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及时下定义。比如:“这个人形象邋里邋遢,那么估计内在也不怎么好”。
很明显,这种思维定式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误的。
如果自己不加以反本能的思考,就会阻碍我们去认清身边的一些事情,就好比你带着墨镜去看世界,永远加上了一层滤镜一样。
我们在于吸收外界带来嘈杂的信息的时候,就要有“反本能”的意识,调动自己的“慢系统”加以思考,去处理信息,结合有效的依据,才能得出有效的答案。
思维定式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直接折射的就是自己的“行动方式”。
比如一个人觉得上班就是打工,打工就是把自己工作做好。
那么你可以观察,一旦这个思维在大脑中形成“价值观”,他就很难让自己的认知升级到“上班就是给自己未来创业积累经验最好的时候,这样的想法。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昨天的行为很傻,或者是某件事情的做法很LOW,那么本质今天的自己认知思维就没有得到升级,这就是”反本能“大脑中折射的下意识反应。
03
改变“我以为”和“习以为常”。
认知都是在“不断打碎中”成长的,有的时候,“我以为”的主观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从本能角度,我们都喜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而忽略了别人的说法。
高认知的人,更喜欢思考和反省,分享他们觉得更有逻辑和详细的信息的事情,而低认知的人,他们更喜欢听有情绪的故事,更容易自己感动自己。
鸡汤越是横飞,我们越是要潜心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你的大脑是懒惰的:
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你为什么喜欢待在舒适圈?你为什么情愿每年每天上下班3个小时,都不愿意换一个离公司居住更近的地方,让自己过的舒服些,利用闲暇时间去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
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我以为的“本能”反应。本能虽然可以让我们用极为微弱的线索知道危险,但是却无法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
而对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们反抗本能的直觉和思维,就是“我以为”。当战胜潜意识里面美化自己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战胜攻击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当战胜邪恶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的看清真实的世界,甚至于洞察事物的原貌。
只有通过“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够从已经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够对抗阻碍我们大脑当中的“我以为”。
不要调动“我以为”: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张拿着你做好并打印的PPT,跑到你的办公室,上去就质疑你为什么要用黑白纸打印,如果你不加思索,利用本能反应处理,则“一顿大吵”。
如果你利用“慢系统”反本能的方式处理,肯定会“静下来”,听他讲完事情的缘故,他说:“你的这个PPT很好,但是有一点没有到位,用彩色打出来客户接受度更高”。
你听完之后,肯定会“喜笑颜开”的重新打印一份,你看,通过“本能”和“反本能”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千万不要调动“我以为”。
大脑既定的“我以为”,是不思考的,它是“懒惰的”,改变这一点点,一旦形成习惯,会影响你的个人“价值观”。
给“习以为常”上升PDCA循环:
“习以为常”和“我以为”本质是相通的结构,习以为常是沉淀了许久的思考模式,而“我以为”是基于“习以为常”之前。
如果把我以为比作是“基石”,那么“习以为常”就是基石上的第二增长,你也可以理解成我以为是1,习以为常是“我以为”乘以100,大量的可以练习,形成的自动挡。
如果要改变习以为常,那么要先从“大脑思考”下手,学会给大脑做任何事情之前加上一个“心理暗示”,这样最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清除原有的“我以为”。
为什么要放盐:
我们做饭,每个家庭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炒菜喜欢放“盐”,而有的喜欢用“鸡精”所代替。
这就是习以为常的定式,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放鸡精,而不是盐呢”,相反也是一样。
这也好日常中有的人因为喝可乐而无法自拔也是一样,戒掉一个东西,改变我以为和习以为常,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清除原有的本能反应,其二灌输心理暗示,让心理暗示彻底代替原有本能属性。
如何清理和灌输:
在准备做出本能反应的时候,戒掉“我以为”,给大脑灌输一种新的心理暗示,一段时间以后,你在发出这种本能反应的时候会同时做出第二个动作“灌输暗示”。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思维方式”会被完全取代,说白一点,就是理性决策,给原本的“习以为常”形成的本能,设定PDCA。
04
好好思考,加上行动。
如果你问我怎么反本能,我会直接告诉你“走出舒适区”,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是大脑,基于大脑之上的是“情绪”,而基于大脑和情绪之间的是“思考”。
我们的本能行为指的是:“符合情绪的行为”,高兴就希望更多,不舒服就希望停止。
走出舒适区:
比如和一个人聊天很开心,就会很愿意和他做朋友,准备考试很痛苦,就会想着尽可能拖延,锻炼身体特别苦,所以大部分人减肥很难成功。
简而言之,“顺应本能的需求”,会让我们感觉到舒服,但这种舒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走出舒适区,决定了我们要努力对抗情绪对我们的控制,要选择和我们的本能,情绪体验相违背的选择,所以这注定不是一件轻松舒服的事情。
戒掉急功近利: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情,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也确实做到了踏出第一步,比如说给自己买非常专业的运动设备,开始实践我们的减肥目标。
但是如果连续跑上三天或者一个礼拜,并没有及时收获自己期待的健身效果,那么很有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方法或者策略不对,心态上就会有影响,行动上如果再出现迷茫,那么原计划就会进行不下去。
比如你想做短视频,很多人开始思考的不是我要做什么内容,而是配什么设备,结果配了后发现,剪辑太难,不会拍摄,无非是给自己增加难度,最后不了了之。
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来看,没有太大变化,急功近利,注定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会更加困难,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来安抚自己的情绪。
因为事情的收益往往都是滞后性的,改变不会即刻发生,都是需要时间累积的,拿不到结果,我们很容易对可行性产生怀疑,所以我们必须克服本能。
提高认知:
认知的提升,如果让我去形容,我也无法直接给予定义,但是我一直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并且不断的自我完善。
敢想敢干:
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想,我就会不断的让他变成行动,并且去落实,比如写作这件事情,我在前期就给大脑装上了“心理暗示”。
必须要求自己“写问答”,“写笔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总结自己,倒逼输入,输出,梳理体系,提高思维。
每当深夜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属于什么类型的人,任何时候不给自己设限,且不同的时段不断的挑战自己原有的认识,打破重组。
逼近比自己优秀的人:
我每个不同阶段都会去寻找参照物,参照人。如果你想深度学习,那么你就找到身边或者这个领域比你优秀的人,并把他作为你的参照物。
从本质上讲,跟他们学习然后不断迭代自己,你会发现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并愿意自己先付出,比如(多沟通,多帮忙)等。
拒绝坐井观天:
从人性上讲,我们都不喜欢思考,都喜欢用昨天的办法解决今天的问题,这种捷径的方式其实会害了自己。
在工作中,我现在所有的表格,计划,PPT都严格要求自己去“行动”完成,而不愿意用原来的笔记,计划套用。
人都是圈层的,如果每个月有额外的金钱和积蓄,那就去花钱买圈子,进圈子本质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升级自己的过程。
每一个圈子里面都有厉害的人,自己完全可以去像他们请教,主动的勾搭,很多的疑惑,别人已经走完或者解决,我们只需要找到合适的人即可,当然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所以,你看,在这些所有问题面前,本质都是有了答案,而怎么反本能?还是要靠自己的决策力和理性的大脑思考,加上有效的执行方式。
核心观点:
如何反本能:“克制懒惰”,“延迟满足”,“好好行动”,“多多思考”。
离开舒适区往往意味着短期效能的降低,放弃舒服的环境可能会造成短暂的不舒服,但是越是能够克制自己本能的人往往越会变得更优秀,懂得适当的延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