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问题并不在手机,而在手机里的软件
“人们都很关心技术对人的注意力持续期还有人际关系的作用”
听说法国政府要禁止中小学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一名正在戒瘾的智能手机沉迷者,我本该举手相庆才对。
但实际上恰好相反,我认为问题并不在手机,而在手机里的软件。
禁用智能手机充其量只能使孩子去学习那些过时的技能,而这种事他们在学校里恐怕已经做得够多了。现代手机拥有很多功能:录音、照相、地图集、笔记本……也是唯一一个可以随意听到任何音乐的设备。这么有用的工具却不让孩子用,就好比不让成年人在单位使用智能手机一样,既残酷又没什么意义。
诚然,许多研究表明使用智能手机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诀窍就是保持优点(比如与同事移动协作的能力、即时访问数据等)的同时,尽量减少无谓的干扰。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智能手机上最费时间的是什么?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公司康姆斯科(Comscore)的《2017年移动应用报告》(2017 Mobile App Report),成年人一半以上的屏幕时间贡献给了五个最常用的程序,而且通常认为Facebook是其中“最重要的”。因此,Facebook可能成为最容易上瘾的应用程序。
无谓的肤浅社交
Facebook向来反对“泡社交媒体对人不利”的观点。研究主管戴维·金斯伯格(David Ginsberg)和研究科学家莫伊拉·伯克(Moira Burke)在近期一篇文章中提出,相比无所事事地刷动态页面(feed),社交媒体上的“参与”(比如评论、分享内容和互发消息等)让人感觉更好。也就是说,解决社交媒体弊端的方法是“以毒攻毒”——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这个论点忽略了成瘾的本质。当上瘾者坐拥大量渴望之物时,他们的心情通常都很愉快。比如2017年Facebook最火的帖子之一——一段名为“听听这家伙唱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太牛了!”(This Guy Just Sang Whitney Houston Like You"ve Never Heard)的视频,吸引了1000万互动。这些参与或许让人们感受到了多巴胺的刺激,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间如果用来做其他任何事(也许吸海洛因除外),可能都会更有意义一些。
“听听这家伙唱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太牛了!”
真正重要的不是Facebook是否让人感觉良好,而是人们是否将时间浪费在肤浅的社交和毫无意义的追求上。社交网络科学家自称对此知之甚少:“我们知道,人们都很关心技术对人的注意力持续期还有人际关系的作用,以及对孩子长期的影响,”金斯伯格和伯克这样写道。 “我们也认为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只能根据个人经验而不是大数据做出判断。
从前我耽溺于Facebook时,过生日会收到大约600人的生日祝福。我一连几小时都在粘贴“谢谢”来回复,甚至想不起某些人到底是谁。2017年我不再发帖了,甚至不再点赞。我关掉了我的生活动态(timeline),所以大家只能通过评论旧贴或是发消息来致以问候。结果祝我生日快乐的不到100人——比实际关心人数仍多出约90人。我的生活一切如常。就算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从未创办Facebook,这十几个重要的人也会打电话或写邮件。
几个月前,我就已经基本不在Twitter上与人掐架了(不过有几次没忍住,遗憾!)。相反,我建议大家给我发电邮,这样我们可以好好理论一番。几乎没人回应。大家并非真正想互动或是展开实质性讨论。大多数人只是想通过踩踩我,让自己感觉良好。Twitter让这一切变得简单。真正的人际交往反而变难了。
这些例子解释了为什么除了少数工作用途外,我要远离社交网络的原因。当我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刷着个人动态页面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名便衣警察,在醉鬼堆里小心地呷着啤酒。这类想象有助于我摆脱沉迷。
夺回自己的生活
那么法国到底应该怎么做?他们考虑让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社交网络或即时通讯账号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但这很可能行不通:青少年会反感,社交网络也会推波助澜。就像无法禁止烟草一样,监管者很可能也无法解决软件上瘾问题。用户必须先戒掉自己的坏习惯,才能防止孩子养成类似习惯。
非营利组织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的数据显示,8岁以下孩子近一半的屏幕时间(每天一个多小时)花在了移动设备上。经济条件越差的家庭,孩子用平板电脑或旧手机玩游戏、观看YouTube视频的时间就越长。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为生活疲于奔波的父母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所以会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保持安静。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在处理一种可能导致社交媒体上瘾的“入门毒品”。
Common Sense Media官网主页
成年人可以通过远离社交网络来夺回自己的生活,关闭所有的通知,或是安装一个限制屏幕时间的应用程序——而不是扔掉手机,手机还是有很多用处的。这同样适用于孩子。无论如何,他们应该有部手机——反正迟早也会有。但家长可以决定哪些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其他的大可以锁定起来,不让孩子使用。哪怕孩子试图破解家长的封锁,那也比观看无脑视频、反复发送表情符号来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