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Athabasca University 心理学助理教授Faria Sana 指出,从本质上说,记忆就像是瓶颈非常具局限性。
确实,我们在接收信息后的24小时内的“遗忘曲线”最为陡峭。尽管遗忘的程度因人而异,但除非反复复习不然大部分的信息都会在一天内消失,并在往后几天忘掉更多,真正只吸收到其中的一小部分。
墨尔本大学研究员Jared Horvath 认为,现代人掌握信息和娱乐方式已经转变了既有的记忆模式,而这种记忆模式无法帮助人们记得半年前看过的电影情节。
身处在网络时代,“回想记忆”(大脑自发性唤起信息的能力)变得不是特别必要,虽然它仍会用在某些琐事或待办事项上,但Horvath 认为整体来说“再认记忆”更为重要,因为,只要知道信息从哪里找,就不必真的靠大脑回想。
研究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外化记忆,当人们预知如何获得信息时,他们对信息本身的回忆程度就会降低。
而在网络出现以前,娱乐产品也相当于另一种外化记忆,查找数据让我们不需记住某本书的某句话,录像带让我们轻易地观看电影或电视节目。
现在透过串流媒体和维基百科,大幅降低人们必须牢记文化的必要,也降低遗忘事物的影响程度。
如果你想记住所见所闻,就必须隔段时间再阅读或观看。当回忆越多次,记忆才会越牢固。如果你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这个故事只会短暂保留在工作记忆里,而你也从来没有真正从中获得知识。
当我们阅读时通常会产生一种虚假的“流畅感”。信息源源不断地流进大脑中理解,这些信息看似顺利地储存在记忆里,分类放进大脑的书架。
但实际上,如果你不集中精力或不采取有助于记忆的特定方法,这些记忆就不会持久。就像我们在学习或工作时会依靠笔记记忆,但闲暇时间几乎不会这样做。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记忆永远凭空消失,有些记忆可能只是潜伏在记忆深处,直到某天出现适当的线索才会想起。
如某个影集的前情提要,或者跟朋友聊天谈论某本书。本质上,记忆即为所有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