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那么小呢?究其原因在这里
有些大学生会不服气现在的社会现象,他们总认为创业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思想就是:我在大学里接受了四年的正规教育,见多识广,有创业导师教我们《创业基础》课程,又听了许多次成功人士的讲座,难道这些都没用吗?这些学生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那就是把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同起来了,而这完全是两码事。
请记住,课堂上教不出企业家来。虽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本科生从2013年开始要普遍开设《创业基础》课,可是,这些创业导师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企业家,甚至根本就没有在企业里待过,更不知道企业究竟是如何运营的。他们即使拥有一套振振有词的理论,甚至编过教科书,依然会与实际相差十万八千里。靠这样的教育培养未来的老板不太可能。
如同一个人从来就没有见过真正的老虎,现在要让他去讲老虎的习性等等,再怎么绘声绘色,也难以切中要害。与此相反,实践出真知在培养企业老板中更常见,也更实在、更有效。2009年8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生创业组织的大规模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在这次全国24个省市区、117所高校、1.6万名学生的创业项目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中75%的人渴望自主创业,但最终真正迈出这一步的只有1.94%。在这些大学生创业企业中,23%的经营状况良好,31.3%收支平衡,25%正准备改行或歇业,20.7%已经停止营业,约有一半创业者对经营状况不满意。
换句话说,全国高校毕业生中只有不到2%的人最终选择了自主创业,而其中只有1%的人对自己的创业觉得比较满意(经营状况良好)或过得去(勉勉强强能保本)。2012年8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高校面向全体本科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教学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机会与创业风险、商业模式的开发等并且规定《创业基础》课将成为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不少于三十二学时,不低于两个学分。
这实际上表明,《创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地位已经提高到了与《大学英语》一样重要,超过了其他所有专业课程。因为只有《大学英语》是所有本科专业学生都必须进修的,没有例外。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创业不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而是一门必修课。可是,创业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真的这样重要吗?绝对不是。
政府通过各种强制措施来推行创业教育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吗?也不是。从前者看,自主创业当老板归根到底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都不可能是人人去当老板,哪怕只是“想”去当老板。因为“老板”是与“伙计”相对而言的。
如果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当老板,那又怎么可能,更不符合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后者看,学过《创业基础》课的学生就会创业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同在教室里而不是游泳池里学游泳的孩子,将来就能畅游长江、大海吗?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这种普遍性教育根本不可能解决创业者在以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差异化问题。
事实证明,任何事物一旦要强力推行,就必然会流于形式。《创业基础》课一旦成为大学生必修课,那就可以想见,必然会有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而学。更不用说,这门课一旦成为必修课,大学里哪里会有那么多老师来从事创业教学。到最后就只能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学”。
就如同我国许多大学都开有“作家班”,但看从中出过哪个著名作家。不要说作家韩寒没有上过作家班了,他甚至连高中都没毕业。还有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之所以会成为发明家、企业家,可是与学习《创业基础》课一点关系也没有。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的大学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相对脱节的。有些创业教育如同在澡盆里教游泳,与真正的企业理念完全是两码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可能教出真正的企业家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