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会做好实体和会做社群的,是两拨人吗?不!他们是同一拨人!
不懂这些“人性”,你不仅管不好粉丝,还做不好生意!揭秘五大认知盲点,帮你管好粉丝,做好生意!
盲点一:体验带来持续消费,无论痛苦还是快乐
“买买买”会上瘾,但不一定快乐。当人的行为受到刺激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是一种成瘾物质,迫使人去不断重复某一行为,从而获得安全的掌控感,久而久之,这个人的行为就变得难以改变,在一次次机械性的重复中,人逐渐迷失了自我,成为习惯的奴隶。
粉丝的行为,在外人看来都是很白痴,大有一种“我看诸君像傻x,诸君看我亦如是”的错觉。有些明星或网红看上去很丑,甚至不符合人类正常审美,可是粉丝们愿意不断买单。粉丝经济的逻辑在于,只要爱上了,缺点也能解释成优点。杨过断臂,是武功和人生境界的蜕变;维纳斯断臂,是体现女性人体美的艺术典范。普通人断臂?那叫残疾,容易遭受歧视和不公。
找出顾客的真实痛点,引导顾客重复体验,加强体验,让其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逐步降低促销力度,顾客依然返单,利润空间才得以提高。
盲点二:粉丝没有痛点怎么办?主动去设计!
网游为什么那么火?还特别容易上瘾。因为它们由无数“任务”组成,只要完成任务就能获得相应奖励,成就感、掌控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真实的商业环境复杂纷纭,消费者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任务』要完成:也许是在地铁上无聊了,感觉要做点什么;也许是等人太久了想喝点什么;也许是母亲节到了该送点什么。每天都有不同的“任务”待解决,产品不是需求,借产品把“任务”解决才是需求。
而“任务”是可以被设计的。重度敷面膜的人,未必就相信,面膜会让她的皮肤变得嫩如婴儿,而是看剧或休息的时候,总觉得要做些什么。“停下来,享受美丽”就像一句魔咒,时时刻刻鼓励着面膜爱好者们不停地敷敷敷。
消费者看重什么,需要体验什么,任务设计的出发点。通过不断地鼓励消费者完成我们精心设计的“任务”,逐步转变为我们的“活粉”,而不是让他们办张卡,静静地躺在VIP数据库里。
盲点三:如何设计让消费者上瘾的“任务”?不外乎“黄、赌、毒”
“黄”,就是涉及两性话题。为什么杜蕾斯的营销总能让观众自觉传播?因为两性话题离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很近,“男朋友”“女朋友”都是网络热门的大词,经久不衰。化妆品品牌总热衷于找一堆帅哥美女来撑场,“扫码就能摸一摸”二维码贴在不可描述的部位,都能带来路人驻足或围观。
“赌”,就是高风险偏好。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研究,无论一个人的风险偏好有多低,都会受到短期内的“高风险获益事件”影响,提高他的赌博需求。一个人看到身边的朋友买彩票得大奖,总是情不自禁的去买一下赌赌运气;一个人如果在近期经常看到新闻报道,很多平庸的人炒股致富,也会诱使他去炒股。为什么有些人会玩“一元购”会倾家荡产?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毒”就是那些不需要动脑,简单重复就能完成,获得存在感的事情。如yy的喊麦、热泪盈眶的正能量鸡汤、不转不是中国人,等等。简单粗暴地刺激粉丝那根最柔软的心弦,每天都拨动几下,让他成为脑残粉。
盲点四:总是被门店忽略的价值观
如乔布斯所言:“苹果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相信富有激情的人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疯狂地认为,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能改变世界的人。”苹果之所以是电脑品牌,只不过是它刚好在卖电脑。
价值观,通俗来说就是“你做这件事,为了什么?”不要说“我为了赚钱”因为赚钱只是一种结果。当你决定去做一件事业的时候,你的信念,你的坚持,你的态度,才是价值观。
有一些实体店生意火爆,也许不是因为它的产品好、服务好、宣传好,这只是表象。而是它成功地传递了它的价值观。例如它能做到“说人话”。永远正确不犯错的“官话”,消费者不乐意去听,更不乐意去传播。无论是店还是社群,一定要敢于给自己贴标签,敢于自黑,一次成功的传播,挺你的人或黑你的人,功劳各占一半,不敢自黑,传播力度恐怕要大打折扣。
盲点五:任何营销/促销活动,都有窗口期
每次做促销或其他活动前,一定不能跟风,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做。
尤其在中国,商业活动、政策模式是很容易被抄袭模仿的。当你思维领先,发现一片蓝海的时候,也许只有几个月的红利期,然后你会发现背后有一大群跟风的人,把好你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市场需求,给糟蹋了。
红利期内,你的传播效率非常重要,如同在一片漆黑的夜空,人们只记得最灿烂的烟火。传播窗口一旦关闭,你就会被遗忘。只有跑到终点的人才是赢家,无论途中领先多久都不算。这点被互联网无限扩大了,消费者只记住第一名。把最重视你的那一小撮铁杆粉丝吃透,让他们去帮你传播,远比乱做降价促销效果好。能用500元获得一个终身粉丝,就没必要花1000元去讨好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