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末位淘汰制就能让企业业绩损失少一些?别做梦了!

1

在管理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

说的是什么呢?你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反过来,你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也就是说,无论酒有多纯正,酒的占比有多大,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一勺小小的污水。

听起来很沮丧的吧,但每个企业都避免不了“污水”型员工的存在。

比如,在团队里,总会有那么一个散播负能量能力特别强的家伙,你好不容易点燃了大家的激情,被他轻轻松松几句抱怨就破坏了,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团队凝聚力,被他几句挑拨离间也破坏了……

总之,这类人就像黑洞,一点一点吸走你团队的能量。

再比如,在团队里,总有那么几个家伙,工作不卖力,业绩也做得不好,严重拖了大部队的后腿,关键是他们还不自知,不上进也不主动离开。

2:

大部分企业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想给企业装一个“净化器”,坚决要过滤掉这些“污水”型员工

怎么过滤呢?一般会通过淘汰末位员工这种机制来增加“好流失率”。

因为允许负能量员工留在团队,损失的不仅是积极性,还有士气;而允许绩效差的员工留在团队,损失的不仅是工资,更有本应获得的业绩。

▲末位淘汰制,太关注末位员工,会导致员工员工之间存在剑拔弩张的关系,效益不一定会好

但前些天跟几个老总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们给出的新观点蛮有意思,很有颠覆性,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跟很多推行“末位淘汰制”的企业不一样,他们更重视“排头兵”。什么意思呢?

· 一方面,每个企业怎么淘汰,都会有末位者;

· 另一方面,一个企业主要的业绩实际上是靠少数排头兵把业绩撑起来,末位者的贡献率对企业运作影响不大。

所以,与其花费大部分精力时刻盯紧末位者,追赶他们出业绩、防止他们出错,还不如更多关注放在业绩好的人身上,去培养他们,反过来,用业绩好的员工来激励业绩差的员工

3:

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对末位者视若罔闻,对绩效管理放任不管。

因为我们要防止公司员工素质整体下降,出现死海效应。所以很重要一点是,要利用鲶鱼效应,都去激活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群。

怎么做呢?给大家介绍阿里巴巴很有意思的激励方式——一个叫one over one plus HR的独特考核模式。

比如你是个经理,上级是总监,总监的上级是副总。那总监在考核经理的时候,副总也要参加,同时还要加上相应部门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三对一的考核。

同样的,如果考核总监,那副总要参加,总经理和HR也要同时参加。

另外,还要求每位上级都要给自己的下属打分,并根据361原则对员工素质进行强制排序。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上上级和HR 的监督,增加上级对下级的关注度,让直接上级更加重视考核以及做更多详细的考核工作,以备后续更好地培训被考核者。

实际上,这就是针对性地提高每一个员工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末位者。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

4:

另外,阿里还尤其鼓励员工轮岗。

这也就意味着,每换一次岗位,就会有一个主管对你作出评价。简单点说,一个员工的能力并不是一个主管说了算,而是几个主管共同评价的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让所评选出来的优秀员工更有说服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故意把这20%的优秀员工和80%的普通员工的收入设置了很大的差距,目的就是利用这个差距,激励普通员工勇往向前,成为20%中的一个。

这实际等于让整个人才体系形成一个逆流,一方面公平性让员工不敢作弊,另一方面也不给不思进取的末位者留余地。

5:

其实说到底,就是“盯紧”排头兵、“放过”末位者、最后想办法“平均”能力。

我想很多企业很容易做到前两步,却很难去把控最后一步。除了刚刚说的阿里巴巴的考核模式,很多中小企业在绩效考核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

比如,之前接触过一家企业,每半年就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一共分为五等,并且有明确的等级占比人数要求。而每年的两次考核直接与年终奖挂钩,到了年终,一等员工是大奖,反过来,五等员工要小罚。

这差距一下就出来了,虽说不会直接解雇员工,但激励优秀员工以及警示末尾员工的效果却是杠杠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淘汰制  淘汰制词条  末位  末位词条  做梦  做梦词条  业绩  业绩词条  损失  损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