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拼多多,想必大多数人都是从微信群、朋友圈的“拼单”消息开始接触。
近日,关于拼多多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问题,引起各路媒体热议,双方各执一词。
一方认为:3块5块就能买到内裤、打底裤,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羽绒服……一分钱一分货,这么低的价格怎么可能买到优质的产品?明显是消费降级。
另一种说:这是一种网购鄙视链,用网易严选的看不起京东的,用京东看不起用拼多多的。相反消费者觉着用严选的大多都是死要面子,大家都是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凭什么用拼多多就变消费降级了?
1:
那么,用拼多多究竟是在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待小编娓娓道来。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消费升级?
其实,消费升级并不是个新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出现于美国,当时美国完成了工业化,人均GDP大幅提升一度突破8000美金,兴起一批愿意消费、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
就在这时,沃尔玛、Costco(好市多)、Gap等注重品质的高性价比企业拔地而起,主导着美国消费升级的进程。
美国消费升级从来不是价格更高,而是品质更好。
所以,单纯的以价格来看消费升级很片面。
面向高消费中产阶级人群的轻奢家居品牌“造作”;面向中等消费能力,注重品质和细节的新中产阶级的“网易严选”;还有定位中低档消费能力的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
2:
拼多多作为面向中低档消费能力的电商巨头,其实才刚刚成立两年多。
2015年9月,拼多多正式上线。专注于用户与朋友家人拼团,做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式电商。
拼多多上线仅6个月,注册用户就达2000万之多。
不到一年的时间,单日成交额实现破1000万大关。
两年间,突出重围做到2亿用户,成为一匹电商黑马。
说到这里,拼多多凭什么在阿里、京东两大巨头盘踞的市场上做出如此成绩呢?
首先,拼多多获取了最庞大新鲜的用户群体。
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成熟,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的高覆盖率下,微信等社交平台内的用户成为潜在的庞大消费群体。
拼多多依托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增强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用低价高质的产品反向加强双方的信任。
将单纯的电商模式与社交内容相结合,开辟了阿里、京东之外的另外一条发财之路。
其次,拼多多从用户的需求反向引导平台供应链的选择,是众多以C2B为口号电商平台中真正践行者。
拼多多以社交关系链为基础,以低成本价的方式打入市场,短期内就俘获了大量的用户。
又以丰富的品类和有保障的品质,深度挖掘用户需求,优化平台供应链压缩流通成本,促进低价订单的规模膨胀,实现100万+的爆品常态。
以上的两点因素,都让拼多多牢牢加强了平台老用户的粘性,和新用户“剁手”的决心。
3:
拼多多成功了,但在社交媒体上却被不少网友吐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点:
商家入驻拼多多,只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产品图+较少保证金,过低的门槛导致平台上乱象丛生,客服无法应付,引得不少用户吐槽体验差。
3块5块几十块的超低价格注定产品的成本高不了,品质更是良莠不齐,引起消费者不悦投诉卖家,甚至放弃平台。
整体看来,拼多多能冲出重围绝不是偶然,低客单价虽是其杀入市场的杀手锏,但其弊病日益凸显。
日后,拼多多若想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根治低价乱象,从品质售后等多方面升级,以成为更优质的社交电商平台。
4:
据了解,使用拼多多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四线以下的城市,主要面向的是城乡低收入人群,以更少的钱买到更高品质的产品是每个人的愿望,拼多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种消费升级。
而一二线高收入人群,不管喜欢网易严选、还是无印良品都无可厚非,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内,提升自我消费水平而已,所以也没必要非吵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