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MWC,“弯的phone”成为了展会上最闪亮的星。
MWC 2019上,折叠屏智能手机首次出现在展会舞台上,韩国厂商三星推出了Galaxy Fold,国产势力同样不容小觑:华为发布了Mate X;而OPPO折叠手机虽未发布,却被副总裁沈义人在微博提前曝光;再结合小米总裁林斌曝光的双折叠屏工程机,宣告着“折叠手机”已经纷至沓来。
“折起来是手机,展开是平板”的全新形态,颠覆了人们对于手机形态的认知。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热点,被行业认为是5G技术之后,未来手机的又一新趋势。
而在折叠屏手机爆红的同时,也为柔性显示面板产业链吹进了一股春风。
折叠屏爆红,柔性面板商迎来机遇
说到柔性显示屏,就不得不提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面板,由于其像素自发光的特性,无需像LCD面板一样需要背光板,所以在形态上不仅可以做得比纸片更薄,同时还有更好的柔韧性。凭借OLED屏幕的特性,可以实现屏下指纹、可折叠、可打孔、可卷曲、全面屏等差异化优势,备受手机厂商青睐。
折叠屏所采用的柔性OLED面板,便是OLED面板的一个分支。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3.9亿片,占智能手机面板市场26%,其中柔性OLED占比9%。
目前,市面上OLED面板主要来自韩国,随着手机市场的兴起,国内今年来中小尺寸OLED发展迅速,目前京东方、天马、维信诺、华星都已经拥有量产产线。2018年,中国面板厂商智能手机OLED出货占比为全球市场的4%。
虽然国内OLED产业起步较晚,但强劲的增长潜力还是让资本市场嗅到了机遇的气味。柔性屏概念股应声大涨:京东方A连续两日涨幅超5%,国风塑业、联得装备、胜利精密、深天马A同样有一定程度的涨势。此外,柔性电路、塑料盖板(折叠屏特性无法使用玻璃盖板)等股票,也趁势大涨。
柔性面板方兴未艾,催熟面板产业链
面对资本市场国产面板企业疯狂生长的股价,产品市场相对则保持克制。原因在于柔性屏作为各个厂商的技术储备,虽然很好地完成了“秀肌肉”的使命,但是还需要克服不少限制。
首先,柔性面板成本过高。目前,一块柔性OLED面板售价与市面主流旗舰机相当,巨额成本显著的提高了售价,三星Galaxy Fold售价1980欧元(人民币13310元),华为Mate X更贵,售价2299欧元(人民币17478元)。
不仅如此,由于折叠屏只能搭配塑料盖板,在强度、手感与耐磨性方面都弱于玻璃盖板,所以为了防止损坏,MWC会场的折叠手机都被封在玻璃柜中,成为纯粹的展示品。而苏宁云商副总裁顾伟也趁此热度,针对折叠手机发布了一项“折坏险”。
此外,对于产业链而言,柔性面板还面临产能爬坡的难题。据接近京东方人士透露,目前用于Mate X柔性面板的日产能,一天仅有500片左右。这意味着折叠手机在上市初期只可能是黄牛炒货的对象,最终沦为少数人的玩物。
一个产品能否成功在主流市场站稳脚跟,早已不是孤军作战,而是能否融合全产业链的优势。所以,在折叠屏幕手机的赛道上,谁能够率先突破成本限制,推出成熟的产品,并实现规模化量产,谁才有能力掌握先机。
国内柔性AMOLED量产迎来关键时间点
在国产手机厂商对OLED需求的推进之下,京东方等面板厂商也被“催熟”。华为与京东方开展了深度合作,小米则与维信诺搭伙,而深天马也同样受到国产厂商的青睐。
一方面,除开价格因素,国内厂商开始注重自主技术的研发,选用国内供应商不仅可以更为直接管控技术生产,降低供应链“爆雷”的风险,还可以提高国内面板制造业整体水平。
2018年,华为Mate20 Pro发生“绿屏门”,原因在于华为战略放弃三星屏幕,转而采用LGD与京东方两家供应商为屏幕供货,其中LGD屏幕因素质不佳导致屏幕边缘出现泛绿的情况,而京东方批次则不存在绿屏问题。
另一方面,国产AMOLED屏幕产品素质与量产能力正在全速追赶韩系厂商。以京东方为例,自2017年在成都宣布中国首条柔性AMOLED生产线进入量产后,2019年绵阳6代柔性AMOLED也即将投产,预计月产能可达到4.8万片玻璃基板,主要聚焦中小尺寸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等传统领域,以及智能穿戴、车载等新应用市场和VR等新技术领域。
目前,国内已有京东方成都6代全柔性OLED产线与天马武汉6代混合刚柔OLED产线投入量产。今年,国内柔性OLED屏幕还将迎来量产关键时间点:和辉上海6代混合刚柔AMOLED产线、维信诺固安6代全柔性AMOLED产线、华星武汉6代全柔性AMOLED产线也都将投入量产。
业内人士预测,2019年智能手机OLED需求约4.5亿片,将同比增长37%。伴随国内厂商快速增长,中国中小尺寸OLED出货占比将由2018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10%。
显而易见,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争夺白热化的今天,国产中小尺寸OLED面板正在迎来历史性的增长机遇。就目前而言,折叠屏手机的问世,是整个手机产业链对于未来市场的一次试探。无论是一时热捧而后无人问津,亦或是渐入佳境,都将推动产业链向新技术迭代,并为下一轮爆发蕴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