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3公里,通常是一家餐厅客流覆盖范围。但越来越多的老板发现:竞争激烈,周边3公里内的客群不够用了!
如何开发3公里外的客群?关键是“远距离引流”。
前段时间,微信悄然上线了卖货新功能“好物圈”,被很多人认为是下一波引流红利。此外,还有哪些好办法?
01
远距离引流新玩法:
微信推出能卖货的“好物圈”
一周一小改,两周一大改,5月份以来,微信正以“小步快跑”的节奏,频繁迭代“好物圈”。
“好物圈”到底是什么?它是微信生态里,不久前上线的新功能,主打亲密社交电商,就像一个购物版“朋友圈+小红书”。
一个词概括:微信的卖货场。
那么,餐饮老板如何利用“好物圈”功能,为餐厅实现引流呢?
目前版本中,好物圈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卖货版朋友圈”的“朋友”、“卖货版微信群”的“圈组”以及订单管理后台“我”——通过这个后台,消费者可以管理所有通过小程序购买的商品订单。
“朋友”板块,功能、界面都类似朋友圈,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带链接,直接跳转、购买。
举个例子:不想出门的内参君,用喜茶小程序点了一杯奶茶,觉得不错,拍照发布在好物圈“朋友”中,并带上了地址和链接。
于是,内参君好物圈里的所有好友,都看到了以下四个信息:文案、图片、地址、购买链接——点击链接,便会直接跳转到喜茶小程序中。另外,除了购买,还支持分享、收藏(类似加入购物车)两个操作。
“圈组”板块,则与微信群类似,圈主组群、管理;圈内不像微信群一样,不能即时沟通,也是类朋友圈的形式:发圈、带链接,互动方式则包括:购买、收藏、点赞、评论等。
这两大功能,对餐厅而言都有利好,一个带来流量,一个带来复购。
通过“朋友”,餐厅可以打入熟人社交,直接带链接、带地址发布,方便引流、成单;通过“圈组”,餐厅可以组建更为纯净的粉丝群,不必担心新品或促销信息被闲聊刷屏。
同时,圈组像公众号一样,名称唯一,不可重复——可以想象,当各领域垂直圈层形成,餐厅会更容易找到精准的客户群:把沙拉新品推到“健身交流圈”,显然比普通操作更精准、更有可能带来转化。
目前,好物圈接口对所有小程序开放,接通后,消费者还可以直接从商家小程序分享商品到好物圈。
缺陷也有,在于入口过深:首次进入,需要在微信搜索“好物圈”;二次进入,可通过搜一搜首页。一个趋势是,它的入口正在由深变浅。
总体来看,好物圈是一个相当有潜力的新流量池,通过小程序+好物圈+微信支付,微信要连接商家和消费者,将自己 10 亿级的用户流量变现。
目前好物圈用户不多,但据化龙巷创始人钱钰爆料,“好物圈”由马化腾、张小龙亲自组织领导,是腾讯在电商化上的又一次押宝,目前推广尚未开始——
如果这个项目成了,那么对于餐厅而言,越早入场,越有可能抢到第一波红利。
02
想拓展三公里以外客群
还有两个引流的办法
对于谭飞们来说,他们买的不是馒头,是体验,是打卡,是一条精心拍摄的朋友圈。
为消费者找到一个“打卡”的理由,是突破三公里的关键。而这个理由,可以从消费者用餐体验的任何一个环节去挖掘。
下面举几个简单易操作的例子。
门头环节:
有时候,传播点只需要一个非常小的动作,比如这家在朝阳区颇为红火的烤肉店,在自己的招牌上写着营业25小时——内参君第一次被朋友拉着去吃,介绍语便是“有家25小时的烤肉,我带你去吃”。
进门环节:
这家位于青年路的烧烤店,主打“烤脑花”,入口隐藏在两排酒柜背后,需要说对暗号,大门才会打开。店内摆了不少80、90后玩过的游戏机,点菜也需要先投币,才能开始点菜。
等菜环节:
同卖自酿酒,同在二环内,这家酒馆显然更有打卡价值。消费者一坐下,店员便送上一排shot试喝,囊括店里所有口味的酒,每小杯10ml 左右。既帮客人选到了喜欢的口味,又给了他们拍照、发圈的机会。
附加环节:
这年头,在餐厅养猫养狗养仓鼠,已经不够打卡级别了。北京有两家餐厅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吉祥物:羊驼和小浣熊。翻看点评,可以发现 90%以上的客人,都是为打卡这两只吉祥物而来。
思路二:我过去,即把产品卖到外卖配送范围以外
除了吸引到店消费外,互联网还催生了一个新思路:顾客在家呆着,餐厅把产品直接卖到他家去,以零售思维,重塑餐饮。
据《中国餐饮报告2019》,在有了外卖、外带、零售化包装食品之后,用户对餐饮业的理解不只是“餐馆品牌”,还是“产品品牌”。
“产品化”突破了餐厅的两个天花板,第一是距离,即消费场景的限制;第二是消费者,即餐厅可服务人数的上限。
在半山腰老板张本盛看来,一个品牌除门店扩张外,还可以走单店能力无限衍生的路子。就此,他们推出了精酿、红酒等产品,并在新店中,计划设置50~80平米的体验区,强化体验;开设线上商城,让消费者在家也能买。
位于世贸天阶四层的绍拾叁,人均140元左右,端午节前后,他们时令产品“粽子礼盒”单日销售额超过了门店进账——与此同时,端午节附近消费者到店消费也增长了不少。
要么制造打卡点,让消费者过来;要么产品商品化,零售化,让自己过去。
通过这两种思路,餐厅可以触达更多消费者,形成更多可能的转化和复购。
突破三公里,再往深看,还是在做“品牌”,当品牌力形成,三公里的限制性就会削弱,从而让消费者忽略时间、空间成本——
你看消费者要去吃海底捞的时候,哪里考虑过距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