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化妆品店老板,开始选择行业外的合作。
将线上流量导入线下谈何容易?不如先考虑跟隔壁的店合作,一起吸引客人吧。
其实,早在很久以前便有“异业联盟”的合作方式,借助合作双方的影响力和推广方式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给双方一次搭快车的机会。
2010年屈臣氏便和大连万达及中粮置地达成合作,“时尚+地产”的联盟让屈臣氏更快地实现“开够一万家店”的宣言。
大品牌往往具有更加成熟的合作模式,而对于那些资源不足、流量不大的小实体店而言,异业联盟确实能用低成本带来高流量,只不过,也容易碰撞出很多问题,其产生的正面作用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模式单调
“联盟的模式现在很多商家都在做但做得好的不多,联盟活动还是单一地发发传单,店面展示,优惠共享,都是比较低级别的推动。”致力于连锁店运营的欧总谈及异业联盟时表示:“化妆品关联的行业有包包店、服饰店、电影、KTV等等,都可以合作,但不能仅仅局限在优惠措施和会员的共享上,可以策划一些强调女性生活品质的活动,把品牌放进来。”
化妆品店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女性,随着其经济能力逐步提升,一点小优惠已经无法吸引其主动消费。
吃一顿海底捞换来一张屈臣氏50块钱的优惠券,或许还抵不上一次专业的妆容设计或者一张参加专业美妆沙龙的入场券。
在消费升级的年代,消费者或许更愿意为一个理念或者一种生活方式买单。
滴滴打车曾经和悦跑圈合作推出“马拉松概念”,打出“你已用尽全力,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的标语。这是不是比一张10块钱的代金券来得更有说服力?
“便宜”“优惠”已经不再是大部分消费者所追求的,找到消费痛点,或许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购物中心也是一种变相的“异业联盟”,集合了餐饮、娱乐休闲、美妆、服装等多种功能的业态。一般购物中心的一楼都设有用于引流的知名餐饮店或者服装店,比如H&M、星巴克等等。
只不过,随着商圈的逐渐形成,商家入驻数量越来越多,流量摊薄之后,商家只能另谋出路。
简单形式的异业联盟已经逐渐丧失引流的效果。
小心有坑
异业联盟意在给消费者带来1+1>1的消费体验,将服务链条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整合。
大部分商家选择异业联盟无非是为了能用低成本给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
为了和线上的化妆品店竞争,实体化妆品店可能和同个商圈里的甜品店合作,但是如果甜品店同时和几家化妆品店合作呢?合作双方的利润应该如何划分?甜品店如果带来了不好的消费体验会不会影响化妆品店?核心客户开放给甜品店,会不会对化妆品店有影响?
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异业联盟带来的资源整合确实能帮助商家走出困境,只是,这种微妙的合作关系应该如何协调?
“做异业联盟的时候一定要互补,互不侵占,不能做相似行业的会员共享。”有连锁店老板强调,在异业联盟时会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合作方的诚意问题。
“实体店会担心我的客户被你抢走了,或者被你影响跑掉了,比如旅游,会产生吃饭、购物等体验,如果一整天下来有个完美的体验就能达到互相导流的效果,但是其中一个环节被破坏,那么会影响其他环节。”观察人士表示,合作往往是两面性的。
合作带来的资源共享确实能在强化彼此形象的同时,达到更好的引流效果,但是由于合作双方服务水平和理念的差异化,也容易流失部分消费者。
实体店难做,于是不少商家瞄准了“异业联盟”,互惠的合作很容易谈成,只不过,谈成和落地可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