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市场大家最关注的消息就是美联储年内最后一次加息,中国央行没有跟随加息,反而端上来了一碗特制麻辣粉,也就是TMLF,这是一种可以给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进行打折的创新的货币工具,你可以简单理解为,美国加息之后,我们不仅没有跟进,反而进行了定向的降息。
不过,今天我们想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情,那就是香港。
香港金管局这次紧随美联储调高了利率25个基点。你会发现,今年美联储几次加息后,香港金管局也同步调升了利率。为什么二者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
这是因为从1983年开始,香港开始执行联系汇率制度——银行每发行一块钱的港币,必须上缴相应额度的美元作为储备金。这个比率在当年就约定为1美元兑换7.8港元,然后一路执行至今。也就是说,每次发行7.8港元出去,必须以1美元作为准备金,你不能想发就发,想发必须先有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香港没有央行,香港只有金管局,它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本质上,它在使用的其实是“美元”。
明白了这个基本的联系汇率制,你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每次美联储加息之后,香港马上会跟随加息。这就是我们上次说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你两边市场提供基础回报必须完全一样,这个天平才能持平,汇率才能稳定。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用现金去买理财产品,能提供4%的回报,假如有一个创新的金融产品,说黄金也能生息,你存黄金,也能给你4%的回报,如果两边都是4%,那么大家相安无事,天平完美。但是如果银行特别激进,说你存我这儿,我给你10%的回报,那么人们马上会卖出黄金,换取现金,然后把现金存进去获取那10%的回报。当人们都卖黄金换现金,那么黄金和现金之间的汇率就会变化,黄金跌,现金涨。
而港币和美元之间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港币如果想要自动维持7.8港元对1美元的汇率不变,就必须如影随形地复制美联储的利率,让天平两边齐平,这样才不会有资本的大幅跨境流动。
但是别急,细心的你马上会有个疑问,既然金管局每次都及时上调了利率,两边是完全齐平的,但为什么新闻里还总是说港币汇率承压,香港动用外汇储备干预,以维持7.8比1的汇率稳定呢?
这里的关键在于,香港和美联储调的都是一个叫做贴现率的东西,这个贴现率指的是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隔夜利率,它是最上游的短期资金成本。但是问题在于,到了最下游的企业和客户那里,各个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做生意相互竞争,它们会给客户优惠贷款的折扣,所以,香港金管局加了息,提高了银行间原材料的资金成本,但是银行们宁可少赚一点,也要抢市场份额。他们不上调利率,储户的回报不足,资金就会从港币市场流向美元市场。
以上的这个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带来整体香港市场,从股市到楼市的流动性的收紧。
那么,这种收紧,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这种影响非常微妙,而且很少有人觉察。例如,我们很多业务非常稳健、甚至还在高速增长的中资企业,他们往往选择了内港两地同时上市。中国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加息,所以我们自己即使现在是年底,但资金是不紧张的,可是由于香港调高了利率,导致了香港的流动性抽紧,于是这批中资公司在香港的市值遭遇了流动性抽紧而出现缩水。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沪深港通,两边市场基本打通了,所以同样的一个东西,如果两边定价不一样,那么一定就有人把贵的卖掉,而去另一边买便宜的,和你买手机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效应,就会改变两边市场的价差。
有一个指数可以衡量这种价差,叫做恒生沪深港通AH溢价指数。你会发现这个指数在今年2月份达到139,这意味着一家公司,完全同样的资产,内地比香港卖得贵39%,目前这个指数只有117。历经一年,这个指数竟然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请问发生了什么?
(此现象仅在2018年出现,可能和央行未加息相关)
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2月份是峰值?然后开始收敛?
因为就在3月份开始,美联储启动了今年的四次加息进程,从1.5%调升至目前的2.5%,而香港跟随加息之后,就观察到内港两地,同步出现了资产价格的收敛。说得更加直白一点,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很多中资的好资产,市值大幅缩水,不是资产质量下降,而是受到了香港流动性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