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果确实需要祭鞭进行抽打的时候,不仅要打,还要打的准

工作闲暇之余,偶会种花养草,也会约三两好友小酌,更多的时候会翻阅禅宗相关文典,聊以作精神的寄托和情绪的放松。不得不承认,佛学东渐,在中华文化的包容和贯通下,禅宗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教派文化确实予人以诸多的启迪。

话说,马祖道一禅师曾师从成都净众寺无相禅师修习禅定,后听闻承继六祖法嗣的怀让禅师在南岳衡山观音台传法,便到南岳衡山跟随怀让禅师习禅悟道,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能成大道,就前往马祖道一禅师习禅打坐处进行点化。

怀让禅师问:“坐禅图的什么?”马祖道一禅师答:“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来一块砖,在马祖道一禅师的面前使劲的磨。

马祖道一禅师觉得纳闷,便问:“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答:“我想磨成镜子。”马祖道一禅师比较好奇,便质问:“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禅师反问:“磨砖既然不能成镜,打坐岂能成佛?”

马祖道一禅师顿开心智,便向怀让禅师请教:“那该怎么做才能成佛?”

怀让禅师便开示道:“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马祖道一禅师,一时语滞,竟无言对答。

怀让禅师又开示道:“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道一禅师听后,如醍醐灌顶,后勤加勉励,终成一代宗师。

此文之主旨并不在于去探索禅宗公案的谜团,也不在于去赞叹禅宗以往高僧大德所取得的不斐成就,仅仅只就怀让禅师开示马祖禅师的一句话: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还是打牛?这句话简直太有意思了,打车还是打牛?这确实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有人把企业形象的比作一艘船,参与企业发展建设的每个人都是船上的人,要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那是不是也可以把企业当作成一架车,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人当作成牛呢?庸甯个人认为,如果仅作比喻,用以更加形象的体现企业经营管理之道,无可无不可。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这种类似的比喻,从中得到更多关于运营管理、战略制定、战术落地、人员调配、团队协作的有益启发。

通常情况而言,大部分的企业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多数企业中高管理乃至基层人员也都有这样的“解决经验”所有的问题实则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都不成问题。庸甯曾经做过小范围的调研,问过相当一部分的管理人员包括企业主,如果遇到类似以牛驾车,车止不行,该如何解决?二八定律在此情况下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多数人毫不犹豫的回答:打牛!每当听到打牛的回复时,有谁能够体会斯时斯刻我的心情,牛啊!牛啊!受尽了多少无妄的责难!

“人的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种思路,让多少企业陷入了莫名的困境而无法自拔!

那到底该如何解决问题呢?也就是说,到底应该打牛还是打车呢?还是牛、车都要打?如果打伤了牛,打坏了车,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又该怎么办呢?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客观的原因,顺藤摸瓜找出问题的本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企业经营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万物总有其根源。如果是战略性的问题,那就从制定战略的初衷和制定战略的人身上找问题,如果是领导力的问题,就从管理部门着手进行改进,如果是执行力的问题,就要找执行部门。说到这里,很多读者朋友一定会说,我们以前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解决问题的呀!可是最终结果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让问题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回到以牛驾车的故事中来,在故事中来获取解决问题的启示。以牛驾车的故事,从表面来看只有两个因素:牛和车,实则影响以牛驾车的隐性因素还有,驾车的人,行驶路况,打牛亦或打车的鞭子等等。

先来看看牛的问题有哪些:幼牛(没有经过系统的指导训练),壮牛(精力充沛,能力突出),懒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常钻企业管理漏洞),病牛(有心无力,缺乏团队意识,消极怠工),弱牛(缺乏工作技巧),老牛(思维僵化,固执已见,倚老卖老)。

再来看看车的问题有哪些:新车(零件齐全,车况极好,缺乏磨合),半新车(车况平稳,协调性强),半旧车(外表光鲜,内有缺漏),旧车(零件残缺,车况极差,易出问题)。

还有驾车人的常见问题:没有方向,技术缺乏,思维僵化,贪功冒进,得过且过,推诿责任。

行驶路况的问题:通天广阔的阳关大道,崎岖泥泞的田间土路,遍布荆棘的山间小路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将系统相关的因素进行各个罗列分析之后,自然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不会像简要分析牛车这么简单,因为牵涉的还有情感这一重要因素。之所以有的时候解决实际问题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十之**都是情感因素的牵绊。如何做到刚柔相济,宽严结合必然也是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相信只要站在为公角度出发,定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

佛家一直倡导在为人处世的不同阶段要选择不同的应对态度,根据个人修为的不同分为接受、改变和放下。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自然不自然的都在遵循着这一客观的不同阶段,接受你可以接受的,接受不了的可以尝试着进行改变,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能进行改变,那就唯有放下。

如果不能接受,不能改变,也不能放下,那剩下的就只有痛苦,中高管理人员更多扮演的是协调者的角色,需要的是八面玲珑,灵活机动,如果照搬照做,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最终结果是两面不是人,对上得不到信任,对下得不到认可。

至于以牛驾车,车止不行,首先要做的就是下车检查,如果是路的问题,就补路;如果是牛的问题,就驯牛;如果是车的问题,就修车;如果是驾车人的问题,就自我反思检查。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自己手里有鞭子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乱打一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打伤了牛,打坏了车,还把自己累的半死,气的不活,没有意义。

当然,如果确实需要祭鞭进行抽打的时候,不仅要打,还要打的准,打的狠,打得稳,打的响亮,打的震颤人心,打的乾坤浩荡财源滚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打的  打的词条  不仅  不仅词条  确实  确实词条  还要  还要词条  时候  时候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