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医圣张仲景,是怎样“糊弄人”把病治好的

传说,南阳有一老医生,晚年患有抑郁病,家人请了好多郎中也没看好。张仲景经过大半个钟头的望闻问切后,给老先生开了一个药方:五谷杂粮面粉各一斤,做成丸,外涂朱砂,一顿服用。

 

老先生一听,乐了:“这不是糊弄人吗?谁一顿能吃五斤面啊?张仲景这个名医看来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他越想越可笑,逢人便把这事儿当做一个笑话说。日子久了,老先生居然变得爱说爱笑了,当然,抑郁病也好了。

虽为坊间逸闻,但张仲景“医食同源,药食通用”的用药原则倒可从中窥见一斑。

《伤寒杂病论》里,张仲景就把“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做方剂留用了。

“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很简单,只有羊肉、生姜、当归三味。其中,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性质偏温,有活血、养血、补血的功效;生姜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羊肉性温热,温中补虚。

三者配合,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产妇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等病症,也适用气血虚弱之人。

“桂枝汤”一方,也很简单,除桂枝外,还有芍药、甘草、生姜与大枣,但张仲景却在药方后又叮嘱一句:喝完“桂枝汤”稍停片刻,必要再喝一碗热粥,且要喝到微微出汗为最好。

这是为什么呢?张仲景也解释了:这样既可以增强药力,同时也保护了胃。故张仲景最后又提醒,如果如此这般还不出汗,那就依照这个程序再来一遍吧。

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白虎汤”一方,生石膏较为寒凉,用量大容易伤胃,所以,张仲景在此方中,又添了一味食材:粳米。

粳米俗名大米,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中国饮食传统与制度的生成,与“医食相通”的观念是有直接关系的。中国古代医学即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仅是教民稼穑以获食源的谷神,还是中华医药的发明者。

《伤寒杂病论》则是把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医食相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好诠释。前面说了,伤寒病是张仲景时代最致命的一种流行病,疫情之重,就连偌大的张仲景宗族也未能幸免。

仅从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的不到十年间,张氏宗族200多人口就“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故,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在总结自己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伤寒杂病论》。

目的就是让普通老百姓患了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即便不能尽愈诸病,世人也可以从中“见病知源”,然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本着这个原则,张仲景在论著中自创、搜集的所有药方中,基本都是以寻常药材、食材为主,甚至连人参都很少用,更别提其他昂贵药材了。这些方剂不仅能救人,还接地气:药材好配,价格实惠,惠民、利民。

张仲景的这些药方被后世奉为“经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仲景  张仲景词条  医圣  医圣词条  糊弄  糊弄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