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可能是当下中国门槛最高的职业之一了。
譬如在上海,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约车司机,除了要满足"车辆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这些硬性规定外,还要求必须“上海人、上海车”。
这就很有意思了,车是按照正常途径购买,正常完成注册登记、上牌等流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但如果车辆不是上海号牌,驾驶员不是北京或上海户籍,对不起,你不能在当地开网约车。
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不仅是非法的,还有可能触碰了“扫黑除恶”这一红线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本月13日,上海发生了一起网约车司机抗法肇事事件。一辆号牌为沪AF08630的网约车,在行驶过程中遭交通执法人员拦截,司机紧张失控后闯关逃逸致4人受伤。
随后,交通执法部门对此进行立案调查,司机及网约车公司都将面临罚款等一系列处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还向全市各网约车平台发布通知,提出六项整改措施,包括清退没有相关资质的车辆及驾驶员。
不少媒体刊发的新闻稿中,有一句话值得琢磨:交通执法部门表示,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加大对非法网约车及平台的整治力度。
昨天,一个账号主体为“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微信公号“出租汽车产业”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交通领域“扫黑除恶”,非法网约车亟待整治》。
结合几天前上海本地的综合新闻杂志《新民周刊》刊发的一篇介绍上海扫黑除恶的专题文章,文中介绍,扫除破坏营商环境的“恶势力”,成为上海扫黑除恶工作的“地方特色”。
此处无意为抗法肇事司机辩护,一切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都应当谴责并受到相应惩处,但试想一下,如果网约车司机没有本地户籍也算“黑恶势力”,这就是所谓的上海特色吗?
上文提到的微信公号“出租汽车产业”,其娘家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正是上海市大众出租汽车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其旗下有超过9000辆出租车,是上海主要出租车公司之一。
谁能想到,他们也正饱受司机户籍政策限制的困扰。
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上海开出租车,同样要求必须用上海本地户籍。有报道称,自2004年开始,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不断流失,2005年下半年,流动率超过了30%,此后,每年行业流出司机5000名左右。
到了2010年,为了缓解上海出租车司机紧缺状态,上海曾开放了一批非上海户籍驾驶员申请上海出租车驾驶资格,驾驶员紧缺状况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政策转向发生在2014年年底,上海暂停了非沪籍劳动力进入出租汽车行业的工作,原因是“城市发展和人口政策”的限制。
驾驶员流失及户籍限制的背后,是出租车运力的显著下降。上海出租车协会会长、“强生出租”董事长陈放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就透露:由于近年来出租车市场劳动力异常紧缺,导致眼下本市出租车供应能力的闲置,出车严重不足,行业内“搁车搁单”的现象十分普遍。
陈放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目前全行业近5万辆营运车来计算,每天高峰时段全市出租车的供应能力要下降20%左右。“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供应能力得不到保证,市民乘客的出行需求满足不了”“黑车、黑专车等非法客运的生存空间也就无法受到挤压”“司机的职业吸引力没有,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看,连上海出租车协会的会长、本地出租车公司的老板都认为,上海的出租车行业,已经形成了“出租车劳动力异常紧缺——运力下降——黑车横行——出租车司机职业吸引力缺失——整个行业服务质量下滑”的怪圈。
而网约车的出现,既能够吸引更多司机加入,又能提高城市运力,也可挤压黑车的生存空间,还能提升出行行业服务质量,这是弥补出租车行业短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最好选择。
可现实是,一纸网约车实施细则以及人为设置的户籍门槛,将社会运力扼杀,这是想要彻底解决打车难的正确做派?
可以想见的是,在户籍政策一刀切的上海,会造成多少社会劳动力的闲置。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包括全职和兼职司机在内,已注册的滴滴司机达41万余名,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数字则高达3000万人,这还不包括神州、首汽和曹操出行等其它平台。这个数据虽不能代表网约车出行的全貌,但也可从侧面说明,网约车的出现,为解决社会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业是社会的稳定器,很多人可能体会不到这句话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去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定”的要求。
“稳”字成为关键词,而“稳就业”则被列为“六稳定”工作之首。
在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在随后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催生更多吸纳就业的新市场主体。
网约车的发展壮大,与国家战略高度贴合,而在上海,却又是另一种情形。
沪AF08630的网约车司机,心中必定知道对抗执法的严重后果,可他还是选择铤而走险,而带来严重后果的直接诱因,却是因一纸户籍而起,是谁将网约车司机逼上了绝路?
如果有关方面只是将目光锁定在网约车司机抗法肇事,甚至将其放到“扫黑除恶”的口袋中予以审视,个案演变背后的悲剧,将是全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执法机关手拿执法利器,对准的应该是对他人及社会造成危害的犯罪分子,一个手无寸铁的网约车司机,一个没有上海户籍的中年人,一个依靠劳动求生存的中国人,何以到如此地步?
这样沉痛的社会问题,本有合理的解决之道,却在6月13号的上海,在长宁区延安西路镇宁路路口,遭遇到了来自现实的沉重一击。
在上海交管部门发出的六项限期整改要求中,不符合上海对网约车排量、轴距、驾驶员户籍、车辆归属地等要求的车辆,要求在本月底前全部清退。
“限期整改”的字眼,充满了执法机关的威严,不容置疑,没有余地。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只有不到1万名司机拥有本地户籍,剩余的40多万名注册司机均属于被清退的对象。
此外,据了解,在上海区域内,美团打车、首汽约车、神州租车以及曹操出行等网约车平台,由于无法招到足够数量拥有本地户籍的司机,平台中同样存在大量不合规司机,此次清退完成后,整个城市的运力格局将被彻底打破,城市交通体系亦将充满诸多未知因素。
讽刺的是,同样是在上海,拥有车辆和司机数量最多,实力及服务水平最强,对城市运力提升的贡献最大的新平台的滴滴,始终无法获得上海市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的一个“黑色幽默”。
手里拿着铁锤的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像是钉子。以“安全”为名,以不合规为由,对新兴网约车平台实行一刀切,正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发生,且愈演愈烈。
而那些趁机转移话题,乱扣帽子的不明力量,则时时探出头来,冠以“黑恶势力”之名,试图用偏见和看不见的刀,将网约车扼死。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新事物要想获得全社会的公正对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根源则在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很多人的思维,依旧处于牢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