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国农产品销售模式,美国农产品品牌打造的三部曲

通常,美国农产品品牌打造遵循三部曲:国家品牌—区域公用品牌—联合体企业(产品)品牌

第一步,打造国家品牌

二战后,美国凭借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上的综合优势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并通过全球化扩张战略和强势世界话语权,成功打造了“美国”这个国家品牌,以及“华尔街”“好莱坞”“硅谷”等国家子品牌

相应地,美国的商业品牌大鳄,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通过与美国国家文化和民族自豪感的结合,让国家为品牌背书,参与国家级的大事件,大量制造新闻和口碑,并借助世界级优势媒体,掌握话语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声音,最终形成强大的品牌,进而占领全球市场,影响世界消费。反过来,它们又成为美国国家品牌的基础和支撑,形成正循环效应。

第二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美国政府在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上起到关键作用,它通过协会、联合体等形式将分散的种植者整合到一起,实现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管理和产销一体化,提高了区域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价值,并完美地践行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用一个标准对内管理,用一个形象对外展示,用一个声音对外说话。

加州巴旦木、华盛顿苹果、爱达荷土豆等就是美国区域公用品牌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步,打造联合体企业(产品)品牌

联合体企业是品牌农业建设的载体和主体,承担着主导产业、代表品类、解决消费者不知道选择谁的问题的使命。

美国在这一方面可谓佼佼者,我们熟知的新奇士与加州阳光橙,万多福与加州开心果,蓝维斯顿、辛普劳与爱达荷土豆,家乐氏与密歇根玉米等,都是典型的联合体企业(产品)品牌与区域公用品牌的完美组合。

美国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全产业链品牌化。

上游是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种业等细分产业,利润水平较高,需要极高的科技水平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

中游是养殖、种植等环节,附加值较低,是农业“洼地”。由于谷贱伤农、看天吃饭、产品附加值低下,很多人主张放弃这一块,只做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农业之所以难做,给人不赚钱的刻板印象,就是难在中游。

下游是加工环节,离消费者最近,通俗来讲就是“出口”,解决以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形态面向消费者的问题。只有找到有效的“出口”,才能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产值跃升。日常看到的食品、饮料、保健品、生物制品就是农业的主要“出口”。下游有远高于“中游”的附加值,利润空间也较大。

一般人谈农业,多指中游,中游种植环节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精明的商人往往绕过这一环节,只做“农商”,做出品牌后,再控制上游或中游。

美国农业颠覆了我们的这一固有认识,上中下游都是品牌的沃土,哪怕被认为不赚钱的中游,也有星光熠熠的品牌:华盛顿苹果、新奇士橙、加州巴旦木等在全球攻城略地,更不用说大豆、牛肉、玉米等产品价格低廉,横扫全球了。

美国农业通过“高效组织+科技赋能+品牌思维+规模经济+政府补贴”五种力量支撑,托举起中间的“洼地”,实现了中游的品牌化溢价,也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富裕”,形成了新的“微笑曲线”。其背后的核心密码是组织方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美国  美国词条  农产品  农产品词条  三部曲  三部曲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  打造  打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