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杂糅了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流行哲学。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宇宙最终存在问题,这也是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
玄学是对道家的改进和发展。“玄”字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为“道”极其幽深微妙。
玄学家们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以统称为玄学。玄学家在魏晋时期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学识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大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倡导任性而为,只有少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玄学将《老子》《庄子》和《周易》看作经典,并合称为“三玄”。玄学家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和《庄子》注解《易经》。他们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而“有”是各种物质的本体。玄学用思辨的方式讨论天地和万物的存在依据,形成了“贵无”和“崇有”两大派别。
虽然玄学探究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本体问题,但玄学和科学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玄学是单纯的用思路考虑问题,研究问题,而不讲究依据,属于一种唯心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