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金融再进化,“穿透力”见真章

 

真正的事实是一切脱离了金融本身的进化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进化,只有回归金融本身的进化才有意义。这其实又陷入到了逻辑怪圈里,为了躲避监管,去金融化是必须的,而脱离了金融进化,又是一个伪命题。

看上去,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这一点在金融科技的声名鹊起和数字科技的渐入佳境中可以找到答案。然而,就算是我们已经找到了金融进化的“中庸之道”,但是,如果金融本身并未真正改变,依然停留在陈旧的功能上,所有的正确终将变成泡影。可见,金融进化必然以金融进化为注脚,一旦金融进化脱离了金融进化,一切美好都仅仅只是虚妄的假象。

其实,金融进化就是一个将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因此,我们衡量金融进化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进化之后的金融与产业结合是否紧密。如果进化之后的金融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那么,金融进化就是成功的。反之,金融进化就是失败的。无论我们以金融科技的概念还是以数字科技的概念来诠释金融进化,横向上的流量获取与市场瓜分都不应该成为衡量标尺,纵向上的产业打通与深度赋能才是关键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融进化的关键在于纵向上的贯穿与打通。

纵向上的贯穿和打通是金融功能的返璞归真。金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从表面上看,金融的本质是投资和消费。实质上,金融的本质在于打通了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互联网金融的错误在于它将金融表象的功能进行了透支,却忽略了金融对经济生活打通和联通的功能,最终让金融距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金融进化其实就是一个回归的过程。这种回归是以贯穿和打通产业为前提,说到底就是要将金融行业的“毛细血管”的作用发挥出来,为金融行业建构起坚实的底座。我们衡量一个玩家是否具有发展前景的关键在于它回归金融功能的能力。如果金融进化缺少了对金融功能的回归,一味地去金融化,那么,它就失去了打通和贯穿的机会,最终仅仅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而已。

纵向上的贯穿和打通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金融科技和数字科技为主导的金融进化其实是以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为代表的,当缺少了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进化便失去了现实意义。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数字科技,其实都要以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前提。

类似互联网技术的表层的、浅度的技术其实已经被证明是无用的,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金融进化新阶段的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科技金融化与金融科技化完美统一的过程。所谓的科技金融化其实是挖掘金融本身的科技潜能;所谓的金融科技化其实是科技对金融的深度改造。当科技金融化与金融科技化实现了完美统一,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纵向上的贯穿和打通是金融对产业的深度赋能。当金融进化实现了纵向上的贯穿和打通,其目的其实就是要对产业进行深度赋能,从而去改变传统行业的运行逻辑。当这一环节打通,金融进化才算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闭环。因此,金融进化的终极目标在于金融对产业的深度赋能,而非仅仅只是停留在金融,抑或是仅仅停留在科技。

那些简单地将金融进化归结为金融,或者是单纯地将金融进化归结为科技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找到金融对产业深度赋能的方式和方法,才是金融进化的正确方向所在。只有实现了金融对产业的深度赋能,才真正实现了纵向上的贯穿和打通,并且找到了金融行业在新场景下的正确发展之道。

纵向上的贯穿和打通是一次产业蜕变的集中体现。在产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产业的变革和深度改变上。同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更加关注的是行业的深度蜕变。金融进化其实是产业蜕变的终极集中体现,所有的产业蜕变都需要在金融行业上得到集中体现。

从表面上看,所谓的金融进化其实就是简单地局限在金融行业本身的行为。实质上,所谓的金融进化背后其实是一个与金融所关联的行业深度改变的过程。当金融进化与相关产业的变革结合在一起,并且真正找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时候,金融进化才算是真正完成。由此看来,金融进化不应该仅仅只是关注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还应该兼顾以金融为突破口来寻找改造相关产业的方式和方法。当金融产业的蜕变,与相关产业的变革实现了完美统一,金融进化才算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贯穿和打通。

金融科技与数字科技成为金融进化的新方向,去金融化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规避掉政策监管。但是,如果一味地去金融化,所谓的金融进化便不再是金融进化。以金融为切入点,寻找打通和贯穿产业的能力和方法,才是金融进化的未来和方向。

因此,打通和贯穿产业的能力,才是考验一个玩家的关键。一句话,穿透力,见真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金融再进化,“穿透力”见真章  穿透力  穿透力词条  进化  进化词条  金融  金融词条  
分享

 2021中国下沉市场汽车购买行为...

以及软性因素(如安全性、娱乐功能)。同时,在下沉市场汽车销售渠道中,中小汽车经销商占比达到47.2%;而下沉市场庞大规模的中小汽车经销商催生汽车交易服务平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