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怀化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大将之首。
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918年,在家乡的私塾、日本的“振武学堂”上学,开始接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 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
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600人坚守山顶,仅带300人追击逃敌,俘虏十多个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敢死队长”的美誉。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班长、排长、连副,红七军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与了反击敌人四次大规模“围剿”的战役,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
1930年2月底~3月初,在富田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直留在颅内未取出。6月,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在长汀整编,组成红一军团,任整编后的红十二军第五支队队长。8月,奉命率部向湖南进军,月底参加第二次围攻长沙的战斗。12月,任红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月底改任六十四师师长。参加创建和坚持中央苏区的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亲自带头冲锋,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张辉瓒师,后率部参加歼灭谭道源师的战斗。
1931年4月~5月,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作战。6月,六十四师改为红四军第十三师,仍任师长。7月~9月,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1月,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调红军学校任学员连连长。
1932年2月,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3年2月,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3月中旬,率部参加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胜利完成伪装主力、创造战机任务,朱德称两次战役是“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5月,在硝石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左臂留下残疾。10月~11月,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第四团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9月下旬,转战于皖赣边区。在战斗中右臂负伤,弹头到1951年才取出。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新的根据地。任挺进师师长,刘英任政委。4月28日,指挥挺进师夺得斋郎战斗胜利。随即进入浙西南开辟根据地,实行由正规军到游击队的战略转变。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浙西南根据地扩大到5个县,纵横百余公里。挺进师发展了20人,另有地方武装和地方工作人员不下30人。9月,开始持续8个月的反“围剿”斗争。采取“敌进我退”的作战方针,率主力跳出包围圈,在浙闽边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新的根据地。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936年3月,率领挺进师主力重返浙西南活动。夏季在云和县以南的一次战斗中脚踝负伤,这是他第六次负伤。同年秋,与刘英分开活动。适应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浙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开始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以抗日、反蒋为前提,扩大团结对象,缩小打击目标,创造武装斗争与游击根据地相结合的新经验,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
1937年上半年,率领挺进师粉碎国民党军队从1936年底开始的动用43个团兵力的第二次“围剿”,总结出“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战略方针和六项战术原则。
1937年9月19日,与国民党遂昌县政府代表谈判,达成共同抗日协议。9月23日,率红军挺进师一部和地方干部告别遂昌县。10月10日抵达平阳北港,与刘英会合,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任司令员。11月~12月,兼任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
1938年3月18日,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出发,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挺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粟裕回到第二支队,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6日,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歼敌31人。8日,指挥横山战斗,歼敌50余名。20日,率第二支队奇袭官陡门,8分钟解决战斗,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敌57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4月10日,组织指挥狸头桥战斗,毙伤日伪军70余名。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粟裕任副指挥。10月4日,指挥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在沪宁线上的伏击战,歼敌110余名,炸毁火车一列。
1940年2月22日,指挥所部击溃偷袭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村的日军。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灭国民党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1月29日,指挥发起曹甸战役,歼灭国民党顽军8000余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2月18日,任讨逆总指挥,指挥所部发起讨伐叛国投敌的李长江部,攻克泰州城,俘虏李长江部叛军50余人,并争取两个支队反正。3月上旬,率第一师指挥机关到达海安、东台以东地区,在以三仓河为中心的沿海滩涂地带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以积极的军事行动粉碎了日伪军摧毁新四军首脑机关和围歼第一师主力的阴谋。4月10日,在海安角斜旧场召开第一师直属队干部会议上,作《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的一些问题》的报告,提出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入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开辟海上交通,组建海防部队。4月中旬,发动对日伪军据点的攻势作战,首创生俘日军的记录。6月中旬,指挥反“扫荡”作战,以先发制人的行动袭击敌人,在战略上策应保卫盐城部队作战。7月中旬~8月初,指挥苏中军区主力对日伪军发动凌厉攻势,并以“围魏救赵”的战法突袭日军南浦旅团部驻地泰州,迫使日伪军转兵南下,再次粉碎日伪军围歼新四军首脑机关的阴谋。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敌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同时,发动“十排大战”,向苏中各地日伪军薄弱据点广泛出击。
1941年12月26日,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如东县石庄)结婚。
1942年1月中旬,率第一师指挥机关转移到苏中第四分区,具体指导第四分区的反“扫荡”斗争。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5月,“抗日军政大学苏中大队”改称“抗大九分校”,粟裕兼任校长。6月3日,指导第一师第七团进行斜桥伏击战,歼灭日军70余人、伪军140余人,缴获平射炮1门。6月5日,向新四军首长建议,乘日军发动浙赣路战役、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之机,新四军主力向苏浙皖边区发展。6月中旬,率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留在“清剿”区内,具体指导反对日伪军第一次“清剿”的斗争。9月25日,指挥第一师第三旅一个团进行谢家渡战斗,歼灭日军南浦旅团第五十二大队大队长保田以下110余人。
1943年2月中旬 为配合盐阜区反“扫荡”斗争,指挥苏中部队展开攻势作战。3月8日,作出反“清乡”斗争军事部署,率精干指挥班子留在第四分区指导斗争。3月中旬,指令第十八旅向北挺进至曹甸地区,打通与第三师、第四师的联系,控制这个战略枢纽地带。7月1日,组织领导苏中军民进行对日伪军“清乡”封锁墙的大破袭战,烧毁竹篱笆150公里。
1944年1月~2月间,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士近3000平方公里、村镇150多处,争取伪军1000余人反正。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当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在以南坎战斗为中心的一系列作战中,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反击国民党陈泰运部,并打击来援伪军,歼灭陈泰运部及伪军2300余人。
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国民党13000人。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8月11日 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令,下令苏浙军区所属部队实行总反攻,命令苏浙地区日伪军和一切伪组织投降、反正。8月12日 新四军军部电令苏浙军区部队立即行动,控制京沪杭要道,并占领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任命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
抗战胜利后,8月19日发出致各纵队各分区并报新四军军部的电报,作出反攻作战部署。到9月中旬,接连解放县城11座、重要集镇100余处及广大乡村,苏浙解放区面积扩大到10.8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00余万。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三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0万余人和十余万地区武装民兵,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一个半月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苏中战役的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央军委令其负责战役指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粟裕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
1948年5月,前往陈南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此战略构想,为中共中央采纳,并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
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此战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6月~7月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百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0000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至此战局由“小淮海”发展成了“大淮海”。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之一,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团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向上级提供意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作为大兵团参谋的丰富经验。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粟裕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但是粟裕因重病未能到任,经中共中央批准,到青岛治疗。12月,赴苏联休养。经过数次治疗,至1951年夏,粟裕身体基本痊愈。1951年9月回国。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
文革结束后,为防备来自北方的威胁,粟裕再次考察新疆、山西、河北一线的,向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参加军委战略委员会召集的有各大军区领导参加的讨论战备的会议,同年担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粟裕和肖克等人积极主张军事思想的拨乱反正,率先冲破军事领域里的禁区,提出了按照唯物辨证法办事、活跃军事学术思想、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等问题,为国内随后进行的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首开先河。前后分别向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系统的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特别是战争初期的战略战术构想。
1982年2月21日,任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第1~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1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1、2届代表,第3~5届常委,第5届副委员长,中共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11届中央委员,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粟裕的十条大兵团作战思想
1、运筹主力兵团大规模作战,战区指挥员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综观战争全局,敢于独立思考,把战役问题放到战略高度去考虑。通过战役胜利去实现统帅部的战略意图。
2、综合考虑战区内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对比和行动企图、当面敌军各部的战斗力强弱和所处态势、民情和地理条件、以及战役发展各阶段间的前后关联等诸项因素,正确选择作战区域和攻歼目标,一切以便于歼敌为原则。
3、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战机。战机通常是通过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既要善于捕捉战机,更要善于创造战机。
4、指挥的重心应在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只要在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掌握了主动,就能确有把握取得战役全胜。指挥员应以极大精力,促使战役转折尽早来到。
5、善于集中兵力。集中兵力的关键是选择和判断作战的重点。要根据战役的发展变化,适时转用兵力,实行连续作战,求得一支部队顶几支用。这样,才能在战区总兵力对比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决定性的时间和部位形成对敌优势。
6、战争规模的发展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必然引起作战方式的转变。战役指挥员要适时实施作战方式的转换以及由此引起的战术技术上的改变。
7、根据各支参战部队的不同特长,加以恰当使用,或用于野战,或用于阻击,或用于攻坚,等等。同时,合理使用地方武装,与野战兵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8、战役过程中和战役结束后,当敌情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新的战机时,要果断、巧妙地组织部队撤离战场,迅速转移。这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也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
9、大兵团作战要严密组织,参谋机关应成为军队行动的“发动机”。指挥员必须高度重视司令部的工作与建设,以保证首长和司令部的不间断指挥。
10、高度重视大兵团行动的后勤保障,特别要充分依靠战区内党和政权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支援前线,保证部队供应。
主要著作
1、《实战经验录》,粟裕与罗忠毅合编,1939年2月25日延安翻印了这本小册子。
2、《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作者:粟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千万里转战》,作者:粟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粟裕战争回忆录》,作者:粟裕。记录整理:楚青。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995年8月重印。2005年1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增加了大环境下当时未能出版的第二十章《粟裕谈淮海战役》(该文献20,000字)。
5、《粟裕军事文集》,作者:粟裕,主编:孙克骥,《粟裕军事文集》编辑组编,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1年7月再版重印。